清朝的八旗具体管什么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7:00:11
清朝的八旗具体管什么的

清朝的八旗具体管什么的
清朝的八旗具体管什么的

清朝的八旗具体管什么的
八旗详解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孝贤皇后、哲悯皇贵妃,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和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宫)都是.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
八旗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编辑本段]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制度概述
明朝立法从明代中叶就逐渐散乱,之所以用了一百余年才最终倒台,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帝国过于庞大,任何新生的力量都难以一口吞下,神宗万历皇帝曾进行了六场战争,赢了五场,包括在朝鲜完胜日本,只输掉一个萨尔浒战役,这场战役间接导致满洲人的兴起,并最终统治了整个中国.
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统治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地区和蒙藏回疆广袤的面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字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如果将任何年代的中华帝国中官僚和贵族人口合计,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换句话说,满洲人基本上构成了帝国的新的上层金字塔结构,而一个小小的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的奥妙,就在被称为“八旗制度”的满洲人组织方式上.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汉人编为蒙古八旗、汉八旗,连同满洲八旗一共三八二十四旗,但其核心还是满洲八旗.
八旗的上层结构则可以概括为“用血缘粘合地缘,用族权支持政权.”这两句话是从西周篇直接拷贝过来的,因为他们简直太相似了.而固山统带甲喇、甲喇统带牛录这样的组织法则,则是标准的金字塔结构.其实类似的结构在本沸沸整个法制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鲜卑民族的府兵组织,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成吉思汗的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简直是几乎任何一个新兴民族都靠这样的模式将自身组织起来,然后才能在战争中征服中国大地.因此十七世纪的满洲人,社会发育程度已经达到西周时期的水平.
从法权结构看来,这又是一个非常怪异的帝国,如同一具陈旧衰老的身躯上“嫁接”了一颗年轻稚嫩的头颅.满洲社会经历着活力四射的青春期,将新学到的中华法系的原则发扬的淋漓尽致.但对中华法系的主体汉族社会来说,却在“失去大脑”的状态下被异族带领着退回到昨天.中华法系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更有效的回到过去,而是如何面对从组织力量对抗野蛮人的征服到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转变.清帝国的容光焕发阻碍了这一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清代法制是中华法系发展的重大退步.
1“计口授田谕”、包衣和肉刑:
早期满洲人将土地理解为河流、森林乃至空气、阳光一样是公共物品,建立后金之后,“土地公有”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努尔哈赤结合八旗制度,将土地也按人头平分给八旗民众.天命六年(1621年),他发布“计口授田谕”,将征服的辽东土地除保留一部分“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的公田之外,”平均分给,每一男丁五日种粮之田,一日种棉之田.”任何君主进行的均田措施都是有潜台词的,就是授田的农民负担支持君主的义务,人头税体制总是与均田令如影随形的出现,北魏、隋唐如此,一千余年之后的满洲的大金国也如此,均田之后,“三男丁耕种公田一日,二十男丁内,一人当兵,此二十丁内,一人应役.”
大金国扩张太快,征服获得大量人口、财富,自身农业生产反而显得并不重要.加上出关后又迅速融化到土地私有化到了相当程度的汉族社会,因此满洲早期“均田令”往往不为人注意.其实“计口授田”才是八旗精兵征服关内的物质基础.入关后的“圈地令”,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有均分”土地制的延续.
满洲社会的奴隶现象也比较明显.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全体满洲人也都可以当作是他的家奴,在满洲人看来,“奴才”有“亲近”、“自己人”的含义,因此满洲贵族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以区别于汉人官员称“臣”,这甚至是一种特权.不过满汉平民一般被称为“诸申”、“伊尔根”,分别是满语“国人”、“民”的意思,对国家除了编户义务之外,人身依附尚弱.而完全属于主人的奴隶则被称为“包衣”,满语“家里人”的意思.满洲内部矛盾简单而扩张极快,丁壮奇缺,包衣的待遇还算不差.后来满洲征服了大片领土,主子们飞黄腾达,奴才们也跟着发迹,混个“庄头”之类的奴才总管不成问题,因此包衣对主子也很效忠.曹雪芹四世祖曹振彦是睿亲王多尔衮家的包衣,直到康熙朝,曹寅还对皇帝自称“包衣老奴”.这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是满洲内部稳定坚实的原因之一,而这种“主子面前的奴才,奴才面前的主子”的双重法律地位,也是造成一般社会成员作为法的主体的意识严重扭曲的重要原因.
出关以前的满洲人的法律也向辽夏金元一样原始简单.法律基本上是军法和刑法,财产法和契约法则简单的可以忽略不计.有人愿意将“八旗制度”称为行政法,我更倾向于理解成社会组织方式,虽然八旗制度的上层规则勉强可以称为“官制”,但那只是八旗制度的一个侧面.入关前的刑法基本上是部落民狩猎习惯和军纪的发展总结.满洲社会自身文化水平非常落后,连成吉思汗《大札撒》这样水平的民族法典都没能孕育出来,其罪名散乱无章,主要包括侵犯八旗贵族和汗(皇帝)、逃亡叛逆、杀人盗窃、通奸乃至迷信杀人等.
惩罚犯罪的方法也是典型的野蛮落后.死刑有斩首、烧杀、炮烙、碎尸、淹死等.关外时期满人始终处于扩张战争中,劳力十分缺少,因此没有流徙等自由刑和劳役刑,个别贵族有“拘禁于空屋子内”的处罚,大多数社会成员则广泛采用便捷的肉刑和痛苦刑,如鞭责、“打腮”、“贯耳鼻”、“射鸣镝箭”等,还有饿饭等特色方式.另外轻罪过失也采用纳金赎刑的做法,一切都似乎都回到了汉族先民的商周时代.
2.八旗制度下的刑律
清代虽然没有公开搞类似元代“四等人”的民族歧视法,但只是为了表面上的公平,以免激起汉人的反抗.特权是不需要大声宣布的,只要落到实惠,不妨悄悄进行.《大清律》固然几乎完全沿袭前代,但是实施中,必须加上“八旗制度下“五个字的定语,凡是遇到旗人犯罪,定罪量刑与汉人并不相同.
首先是旗人处刑方面的区别.《大清律·名例》规定,“凡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数鞭责.充军留迁,免发遣,分别枷号.”具体枷号折抵法则是相当轻的,比如仅次于死刑的充军,折抵枷号70~90日,甚至杂犯死罪者也可以枷号,(真犯死罪者不可).清沿明制无官当,但类似原理的“消除旗籍”即将旗人降为汉民则是旗人特有的处罚方式.其次是司法方面,旗人案件由特定机关审理.京师平民旗人由步军统领衙门审理,贵族由宗人府审理,民事案件由户部现审处审理.地方官员可以审理地方涉及旗人的案件,但无权判决,只能提出审理意见,交由相应的满人审判机关——理事厅处理,理事厅是类似现在“军地联络办公室”之类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八旗驻军和地方关系,官员也都由旗人担任.旗人的刑罚执行也不同于汉人,斩立决者可以减为斩候监,刺字不刺面而刺臂,徒刑则有专门的监狱.
特权法实施的结果自然是旗人“自恃地方关不能办理,固而骄纵,地方官难于约束,是亦滋事常见.”虽然和蒙元时期比较起来,满洲人的民族特权还是比较克制的.尤其是后期,征服者与被政府者的角色已经大大淡化,满汉两族无可避免的融合,这些特权法也逐渐消亡,但是整个清代,民族特权法一直是存在的.
八旗子弟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对于皇上来说,旗人是维持皇权的支柱,他们也就永远被固定在皇权支柱的位置上.虽然有各种法律上的优待,但条件是满洲人必须保持粗朴剽悍的骑射风俗.法律对旗人另有些专门的限制,比如满汉不婚,旗人不得从事农工商业,只能“读书习武”,读书当然也只能读皇帝指定的书籍.为了保持旗人骑马的习惯,特别规定旗人不得坐轿,甚至还专门致书朝鲜国王不得象迎接明朝使臣一样预备轿子迎接满人.每年在承德避暑山庄进行的“木兰围场”,满蒙文武官员都要比赛射箭,不及格的要罚俸、革职.皇帝还专门立法鼓励旗人去学习越来越没用的满文、满语.尽管这些措施的实行并未改变满人汉化、八旗军队腐化的大趋势,但对旗人社会正常发育的阻碍,却也起了不小的坏作用.清末的八旗子弟除了骑马射箭一无所长,反而成了一个异常潺弱的民族.
[编辑本段]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最初作为八旗军,是打仗的一种编制;清朝入关后,八旗驻防;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

全部展开

最初作为八旗军,是打仗的一种编制;清朝入关后,八旗驻防;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
再后来,八旗就仅仅成为一种编制。战斗力经过和平年代退却了;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收起

清朝把所有女真族百姓化分为八个团体,“八旗”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是一种建制,方便管理,每个团体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都由一个八旗统领负责,兼顾国防作战。后来随着汉人的投靠加入,又增加了八个绿营八旗,是汉人的旗。
其实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再简单,再朴素不过的管理方法了。呵呵...

全部展开

清朝把所有女真族百姓化分为八个团体,“八旗”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是一种建制,方便管理,每个团体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都由一个八旗统领负责,兼顾国防作战。后来随着汉人的投靠加入,又增加了八个绿营八旗,是汉人的旗。
其实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再简单,再朴素不过的管理方法了。呵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