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比较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9:10:05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比较阅读!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比较阅读!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比较阅读!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比较阅读!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2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篇文章也对某些史料作了夸张的叙述.如《阿房宫赋》描述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楼阁的繁多,突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又如《六国论》中叙述秦得赂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夸张地写出秦从贿赂中得地之多和诸侯赂秦失地之多,极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2篇文章这种夸张引述史料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又使文章语句生动,富有文采.
三是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阿房宫赋》是先详细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宫中生活的极度奢华,然后议论这种奢华带来的危害,指出后人应以此为鉴.《六国论》在提出观点后也是从不同侧面引述史实,以证明观点,最后展开议论,强调要以六国破败故事为鉴.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史料充分,论据确凿,说服力强;而精当的议论又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