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故事(400字)可以是描写他勤奋看书的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4:40:49
毛泽东的读书故事(400字)可以是描写他勤奋看书的事

毛泽东的读书故事(400字)可以是描写他勤奋看书的事
毛泽东的读书故事(400字)
可以是描写他勤奋看书的事

毛泽东的读书故事(400字)可以是描写他勤奋看书的事
读书是毛泽东主席一生的嗜好.他读起书来孜孜不倦,在书籍的海洋里采撷不止.不但自己认真学习,他还提倡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之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与深入.
 他还对昔日的同窗老友萧三说:「大家总忙得很,学习不可能.……我自己过去也总是这样推诿,但近几年把这种理论推倒了.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
要看「猴子变人的小说」
 当年在延安枣园毛主席居住的□洞里,他的书架上摆著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还有《鲁迅全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
 可以说,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读的书更多,除了从延安的流动图书馆借书外,他还托人到外地购书,如他给周恩来、董必武的电报中就多次提到购书的事.
 譬如,1943年12月20日,他给当时的秘书胡乔木写封便信,让其为他借书:「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听说有个什么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我曾看过的一本赖也夫的社会学,张伯简也翻译过(或是他写的)一本《社会进化史》,诸如此类,均请收集.」
 他所指的书,分别是前苏联科普文学作家伊林和夫人谢加尔合著的《人怎样变成巨人》一书,赖也夫斯基著、陆一远翻译的《唯物的社会学》和我国早期党员张伯简编纂的《社会进化简史》一书.
一书批读三次
 就拿他在延安时读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来说,这本书共有两个版本,毛泽东用了半年时间阅读,并做了近13000字的批注.
 该书的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批注的文字最多,最长的一条近千字.这些批注对原著扼要而精辟的概述、简明的评语,也有对原著观点的批评、引申.尤其是有许多联系中国革命斗争实际提出的正确主张.
 根据延安时期给毛主席管理过图书的史敬棠回忆,毛泽东在延安经常读的有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两本书.
 他读的这两本书还是经历过万里长征从中央苏区带来的.虽然破旧了,仍然爱不释手.毛主席在这两本书中写了一些批语,有几种不同颜色的笔划的圈、点和杠杠,写有某年某月「初读」、某年某月「二读」、某年某月「三读」的字样.这说明到那个时候为止,这两本书至少已读过三遍了.
秉烛夜读鲁迅全集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的《鲁迅全集》出版以后,毛泽东有幸得到一套.拿到书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尽管毛主席过去曾读过鲁迅的一些著作,但比较系统、完整地读到鲁迅著作,这还是第一次.
 当时战事频仍,学习环境简陋,但他因陋就简,忙中找闲,平时只要有空就翻开鲁迅的著作伏案苦读.那一阵子,在延安的土□洞里,几乎是天天秉烛夜读.
 毛主席分外珍爱这套精装、竖排版的《鲁迅全集》,转移到哪里,他就带到哪里.在战争年代,毛主席的不少书籍和物品都丢失了,可是这套21卷本的《鲁迅全集》却完整无缺,随著他从延安到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到北京的中南海.
 进北京城之后,有一天在书房里当他看到这套书后,就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同志说,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当时在延安,说转移就转移,有时在转移的路上还常和敌人交火.这些书都是分给战士们拿著,他们又要行军,又要打仗.「书能保存到今天,我看先要感谢那些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他说.
看完书才吃饭
 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描述毛泽东的书房的情景时写道:「这些书中,有少数是在1947年延安战略撤退时舍不得丢下,由战士们分散携带转移,最后带来北京的.它几经战火,染满征尘,具有珍贵的革命文物价值.」
 也是在北京,有一次毛主席读鲁迅的著作非常认真,工作人员走到身边轻声催他吃饭,他说:「还有一点,看完就吃.」一直把二十来页书看完才吃饭.
 他一边吃饭,一边笑著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熟读《三国》打江山
 毛主席爱读书,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譬如他对《三国》的热爱,就可见一斑.在毛主席读过的众多史书里,他最爱读的要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在他看过的历史小说里,他最喜爱的应是《三国演义》了.
 毛泽东在他读过的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一书里,画下了很多圈圈和批注.他在批注中盛赞裴松之「长篇大论搜集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称赞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说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譬如积薪后来居上」.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
 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喜爱.他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后要看组织.早在井冈山那样斗争环境严酷的日子里,在打土豪时,他还想在土豪家里能找到《三国演义》之类的书来读.
 在延安,他作报告时,多次引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借古喻今.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给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写信,引用《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藉以形容国共两党的关系.
 一九三七年,在写作《实践论》时,他又引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象地说明「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在毛泽东的著作、报告、讲话、演说当中,引用《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赋予新意,可以说不胜枚举,多有所见.
 一九五三年,他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重视选拔青年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靠德才兼备.
为曹操平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尊刘抑曹,对黄巾农民起义也有诋毁.
 毛主席评价这部书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在对待重大历史问题上,能够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可以说是秉笔直书.南宋理学家朱熹,被明、清两代人尊为儒学正宗,他提倡正统思想.朱熹以蜀为正统,所以罗贯中在书中也以蜀为正统,故毛泽东说他是继承了朱熹的传统.
 随著《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乱世之奸雄」,可以说已在我国成为妇孺皆知的事.千百年来,偏见掩盖了历史的真实,毛泽东主席却不然.
 他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在一部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三国志》中,对《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有关曹操部分,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曹操是真男子」
 还有一次在北戴河时他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著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
 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自比赵子龙
 毛泽东喜欢读《三国》,在他的写作、谈话及日常言行中,还时不时引用起有关《三国》方面的典故及事例.
 一九四四年十月一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谈到:「华中的伪满军士兵,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著自己的枪说:『枪呀,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其中「比之为赵子龙」这一句是毛泽东修改时亲自加上的.赵子龙是赵云的字,是三国时蜀国位列刘备、关羽、张飞之后,名排第四的有名战将,被誉为「一身是胆」.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人民解放军逐鹿中原,解放了河南省南阳.毛泽东亲笔替新华社写了一则消息报道,题为《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开头就写道:「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在南阳一带.……」
 毛泽东读熟《三国》,文章中,经常借古喻今,例如上述一文,勾画出南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突出了我军占领南阳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