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翻译注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3:00:51
马说翻译注释

马说翻译注释
马说翻译注释

马说翻译注释
马说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只是 辱,埋没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列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

全部展开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