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9:33:31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重建战后世界,特别是如何解决世界经济领域里的货币、贸易等问题,成为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
二战前的近200年间,世界经济一直以欧洲国家为中心.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欧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实力大减,尤其是以英国为核心的旧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崩溃.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产业力量,经济实力在战争中急剧增长,这就为美国取代了英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的受益者,美国乘机要求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
史学界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至今)
·第一阶段(1945-20世纪60年代末)
·特征: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战后初期至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起来.
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原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晚期到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以私人垄断为主,垄断资本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并影响到政治生活.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获得高度发展,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因而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国家的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经济军事化则形成了世界大战策源地.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对资本主义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机也迫使各国加强国家职能以求出路,但各国国情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经济体制.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加强国家干预,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手段,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国家垄断阶段.二战后各国经济严重困难是导致其加强国家干预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生产进一步发展,对经济体制和国家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协调各种矛盾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它们根据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军事实力不是英法对手。英国遭到削弱,但仍是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法国遭到削弱,但拥有欧陆最强大的陆军。意大利相对贫弱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战后成为债权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2.美国:“十四点原则”,攫取世界领导权;英国:维护世界霸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意大利:扩大领土,称霸地中海;日本:战时从...

全部展开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它们根据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军事实力不是英法对手。英国遭到削弱,但仍是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法国遭到削弱,但拥有欧陆最强大的陆军。意大利相对贫弱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战后成为债权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2.美国:“十四点原则”,攫取世界领导权;英国:维护世界霸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意大利:扩大领土,称霸地中海;日本: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权益合法化。
3.美国:欧洲受挫,远东得利:英国,法国:控制国联,主宰世界;意大利:希望落空,退出和会;日本:巴黎和会得利,亚太受抑.
4.说明世界格局建立在各国实力的基础之上,实力是外交的后盾。
列强的关系是为分赃争霸而斗争,为谋求共同利益而勾结。

收起

向多元化发展

西欧(欧共体及后来的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多极化

两极分化到一超多强

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现在是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尚未完成

一.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1.经济特征⑴经济状况:①战后-5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依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马歇尔计划援助。②50-70年代的高速发展:依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政治改革等。③70年代以来的“滞胀”: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⑵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⑶经济格局:①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西欧、日本受控于美国;②7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全部展开

一.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1.经济特征⑴经济状况:①战后-5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依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马歇尔计划援助。②50-70年代的高速发展:依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政治改革等。③70年代以来的“滞胀”: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⑵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⑶经济格局:①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西欧、日本受控于美国;②7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呈现三足鼎立局面;③80年代末以来: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⑷经济结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一系列新兴产业的产生;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政治特征⑴各国内部:通过实行社会改革,推行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了政局的稳定。⑵资本主义内部政治格局的演变:①战后初期: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②60-70年代: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③80年代以来,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各国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均势加强。⑶各国与殖民地、第三世界关系的演变:
①战后初期:殖民体系崩溃;西方国家企图推行原来的炮舰政策,恢复旧秩序,遭到失败。
②70-80年代:西方国家借助于国际经济循序,继续剥削第三世界;③8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以“政治民主化”为借口向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引起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二.战后国际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1.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⑴表现:苏联的恢复;东欧、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⑵原因:二战中,共产党为首的人民力量的壮大;帝国主义的削弱;苏联的作用。
2.50-80年代各国的改革及挫折:
⑴表现: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及挫折;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⑵原因:各国照搬苏联体制出现了诸多弊端;改革过程中旧体制未得到根本改造。
3.80年代末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曲折:
⑴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⑵原因:苏联模式未得到根本改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西方的“和平演变”
三.战后的国际关系
1.1945-50年代中:
⑴1945-1947年两极格局初步形成:战后重新确定美苏的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
⑵1947-50年代中期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对苏联、东欧“冷战”;苏联、东欧反“遏制”。
2.50-80年代:
⑴两极格局下的美苏争霸:三个阶段。
⑵两大阵营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资本主义阵营瓦解,呈现三足鼎立局面;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第三世界的兴起。
3.80年代末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⑴原因: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苏联的解体加速了这一趋势。
⑵表现:美、日、欧、俄罗斯、中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发展。
⑶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四.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1.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矛盾
世界当代史,主要指1945年9月以来的历史,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冷战和激烈竞争的阶段,是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发展的历史。其表现为:美苏之间;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并导致苏联的解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探索符合本国情模式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调整;第三世界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和力量的兴起;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以上可以看出,世界当代史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矛盾分析:
1.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包括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封锁、政治渗透、军事威胁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冷战、缓和、竞争、共处的过程。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二战后超级大国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表现在经济上的对抗、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的斗争。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比二战前更为突出了。一般经历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对宗主国殖民剥削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以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斗争,新兴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巳由以前的对抗关系发展到控制和反控制、争斗和协调的关系。
4.社会主义国家间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内的矛盾。这是二战后,及苏东解体后出现的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了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霸权主义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的斗争,并一度出现武装冲击.如苏南冲突、匈牙利事件。
5.民族独立国家间的矛盾。它包括新兴独立国家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第三世界国家间边界、种族、宗教和由于政治、经济矛盾激化而引起的斗争。
2.当代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潮流
当代史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和平发展是当代的主潮流。和平潮流体现了当代世界争取独立和平等、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战争的潮流。
发展潮流主要指调整改革、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潮流。表现为: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趋势。
2.社会主义国家在重重阻力中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
3.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了“脱贫”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
4.现代化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多样化统一,呈现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并存。
5.现代化发展,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向两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地区扩散的趋势。
6.现代化发展中,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代世界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和平潮流—直是主潮流之—,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这一主潮流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具体表现为:
1)雅尔塔体系结束前,全球范围内反对美苏争霸或美苏合霸主宰世界的趋势。
2)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到美、日、欧共体的协同与鼎立的争夺趋势。
(3)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运由以苏联为首到各国独立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道路的趋势。
4)旧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兴起,争取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趋势的加
(5)雅尔塔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展现了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趋势。
(6)核竞争下频繁的常规战争和反战和平运动的交替,以及制约新的世界大战力量增强的趋势。
3.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1)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的基本线索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
①体系形成的背景或条件②体系的内容、实质③体系中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产生原因④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①美国冷战政策实行的条件、内容、实质,影响②对峙局面的形成及评价
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①形成的原因②争霸的基本过程及阶段特点
两极格局的终结
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②两极格局瓦解的特点③两极格局终结的影响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各种因素②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影响
从以上线索可以看到:二战后,国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其特点主要是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以“冷战”为斗争的主要形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在60年代逐渐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给世界和平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西欧和日本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70年代—90年代,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显端倪的交替时期,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经济、政治日益走向多极化。
(2)二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问题:二战对战后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战后世界从两极政治走向多极化政治格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次国际格局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点?
二战对国际关系最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结构的新时代。二战沉重地打击了旧欧洲.德国因战败而退出争霸舞台,英法被严重削弱,整个欧洲分裂成东西两部分,长期分裂处于美苏两大国控制下、美苏逐渐主宰了世界,形成了美苏在欧洲乃至全球对峙的局面。
促使两极政治走向多极化的原因:
①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先后遭到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②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的强大.促进了反帝反殖民反霸斗争的开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进人高速发展时期,“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日德两个经济大国的经济霸权和国际地位。
④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发展为美英两大国的争霸,结果削弱了各国的经济力量,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各国发生剧变,旧的世界格局终极。
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所呈现的新特点有:
A.这一格局变动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因而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念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
B.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同时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增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和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C.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3)二战后区域战争、局部战争热点问题
当代世界有影响的局部战争有100多次,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超级大国和地区霸权主义国家直接挑起或操纵的战争,如伊拉克吞并科威特。
②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如印巴冲突,中东战争。
③发达国家集体制裁区域霸权国家,如海湾战争。
④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如越南抗美救国,朝鲜抗美救国战争等。
⑤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武装冲突和苏东解体的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如波黑战争问题。
⑥民族独立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爆发的战争。
⑦大国霸权对弱小民族战争,这是对弱小民族的内政的干涉,如当前甫斯拉夫问题。
以上战争,很大程度上同美苏两极体制相关,同殖民主义遗留的问题相关,如霸权主义、民族主义、界和领土、宗教和种族等历史瓜葛相连,战争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大国的态度对局部战争的影响举足轻重。
(4)国际关系中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国竭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来了严重威胁。
(2)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日欧之间矛盾重重,帝国主义阵营分崩离析。
(3)由于苏联与中国、东欧诸国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大批发展中国家进人国际政治舞台,改变了少数大国控制联合国的状况。
(5)80年代形成美攻苏守的争霸态势,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均衡体制,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6)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7)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关系中存在的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多极化趋势。
(8)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为主逐渐转变为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经济集团。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也迅速增长。
4.二战后世界经济问题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问题
1)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形成原因、表现、对外政策及影响。
2)50年代--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条件、表现。
3)70年代,美日欧三强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影响。
4)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状态的形成原因、决定性因素、特点和影响。
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看到本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尽管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有着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并出现“滞胀”状态。应该看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调节经济的机能在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发展
1)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①初步恢复②改革和挫折③教训及认识
2)50年代-6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3)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总之,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模式,即苏联经济模式,曾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和高度集中的政权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阻碍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东欧各国也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探求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最终走向解体。
(3)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
1)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
①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金融危机)。
②南亚印度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存在的障碍(典型发展中国家问题)。
③西亚各国石油经济发展和区域矛盾。
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有其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各种现实问题,如亚洲金融危机、民族宗教问题、区域冲突问题和环境恶化问题。
(2)第三世界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涉及到七十七国集团,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欧佩克组织等问题。
(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
①形成的原则②主要表现
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概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经济形式、经济集团发展的历史,认识到二战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潮流,也可以认识到由于不同性质的经济形态,经济集团的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矛盾和斗争永远存在。
(5)二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之,战争也必然会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经济状况的变化又使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影响:①除美国外,参战各国经济都遭到巨大破坏。②苏联军事工业空前发达。③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英、法、德、意、日等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资本主义各国恢复经济;同时加强对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渗透。加强了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趋势。④战争时发展的军事科学技术应用于和平事业,推动了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变化:①使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表现为出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两种经济体系以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和多种模式。②发达国家改变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方式,更多地利用操纵国际市场价格的方法。
世界格局的变化:①美国凭借经济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②帝国主义实力的衰落,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③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拉一大批国家赢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使欧、日各国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加强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⑤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加强了第三世界的联系和团结。
(6)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形势
1)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形势
A.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美日经济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综合国力增长。70年代,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迅速实现工业化。
B.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日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两国展开激烈竞争,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80年代,泰国马亚西亚经济发展。
C.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先后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影响:
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世界经济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3)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
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5.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和曲折发展
(1)战后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
1)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①主要国家②形成的条件、特点③对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
(2)50年代—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2)东欧各国的变革
①各国变革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倾向②南斯拉夫的改革,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
(3)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4)苏联霸权主义的形成和美苏争霸
(5)东欧剧变
三个阶段实质形成的原因
(6)苏联的解体
过程主要原因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本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特点之一,如何看待这一历史潮流,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
1.从历史的长河看,社会主义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苏联革命和建设仅75年,中国革命建设50年,时间还很短,缺乏经验,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我国经过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经济的探索,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才走上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匹敌或赶上他们,要真正站住脚是很不容易的。
3.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因而社会主义的巩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革命都困难得多.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热。
4.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布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来自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遏制、围剿直至颠覆,这种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曲折发展,留给我们的启示
1.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总的趋势来看,高于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是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
社会主义国家起点低,大都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基础差,如苏联在十月革命时期,经济非常落后,而6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较为明显,如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从根本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避免了盲目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模式,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还有中国等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和历史
苏联近半个世纪的过渡改革进程,并未改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而是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使苏联面临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即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存中的劣势扩大;理论上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以及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苏共领导和实践上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的霸权主义,这些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内因,如果把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唯一道路和模式相混同,这显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4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