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怀念祖国的文章和季羡林与他的母亲的文章?参考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20:57:25
谁有怀念祖国的文章和季羡林与他的母亲的文章?参考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谁有怀念祖国的文章和季羡林与他的母亲的文章?参考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谁有怀念祖国的文章和季羡林与他的母亲的文章?
参考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谁有怀念祖国的文章和季羡林与他的母亲的文章?参考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①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
去了.
②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③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④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⑤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⑥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⑦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chán 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⑧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A( )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B( )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⑨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首页 | 资讯 | 专栏 | 科技 | 财经 | 传媒 | 专题 | 公社 | 论坛 | 图片 | 播客 | 时尚 | 娱乐 | 文化 | 两性 您的位置: 博客网 -> 专栏文章 -> 经济 -> 人文历史季羡林:“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
作者: 柳哲 | 2005年07月16日16时01分 | 【内容提要】真如季老所言“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冰心、夏衍、柯灵、张岱年、蔡尚思、贾...

全部展开

首页 | 资讯 | 专栏 | 科技 | 财经 | 传媒 | 专题 | 公社 | 论坛 | 图片 | 播客 | 时尚 | 娱乐 | 文化 | 两性 您的位置: 博客网 -> 专栏文章 -> 经济 -> 人文历史季羡林:“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
作者: 柳哲 | 2005年07月16日16时01分 | 【内容提要】真如季老所言“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冰心、夏衍、柯灵、张岱年、蔡尚思、贾植芳、冯英子等名学者、名作家、名记者,先后以题词或撰文的方式,怀念故友曹聚仁。
季羡林:“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
柳哲
1999年,88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于去年6月28日,欣然应邀为即将成立的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题词。“聚仁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朋友,著作等身,在中国文坛上功不唐捐,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
真如季老所言“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冰心、夏衍、柯灵、张岱年、蔡尚思、贾植芳、冯英子等名学者、名作家、名记者,先后以题词或撰文的方式,怀念故友曹聚仁。
1994年6月1日,冰心就为曹聚仁家乡梅江文化研究中心(下设有曹聚仁研究会)题词“祝梅江文化研究中心越办越好”。去年7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冰心老人仍不顾年迈体弱,给予了最亲切的关怀和支持,以示对故交曹聚仁的深深怀念。
曹聚仁生前知交、杰出的革命文艺家夏衍在1992年1月曾写了《怀曹聚仁》一文,深情追忆曹聚仁:“曹聚仁和我同年,也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他始终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他不参加任何党派,但和左右两方面都保持着个人的友谊,都有朋友,虽然爱独来独往,但他基本上是倾向于进步和革命的。”“他的确在海外侨报上说了许多新中国的好话。”“据我所知,第一个在海外华文报纸上为新中国系统地作爱国主义宣传的,是曹聚仁。”“有一个时期他很有兴趣于促成海峡两岸和解与祖国和平统一。一次周总理对我说:‘曹聚仁真是书生,他想说服蒋经国学张学良,要台湾像当年的东北一样‘易帜’,他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他是书生,但毕竟是有志报国的书生。”“我曾在《懒寻旧梦寻》中替他说过几句公道话,认为他骨头是硬的,晚节是好的。”“他1972年病逝于澳门。岁月匆匆,今年是他的二十周年祭。写下这些,……也算是对这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的一点纪念吧”,在这里需要提上一笔的是,夏老于病逝前的95年1月8日应笔者之邀为曹聚仁家乡浙江浦江建立的曹聚仁资料馆亲笔题写了馆名,是夏老留给家乡浙江的最后墨宝,也是他与曹聚仁数十年不渝友谊的纪念。
94年11月3日,著名老作家柯灵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写道:“曹聚仁先生对中国进步文化贡献甚多,值得后人纪念研究。”并为纪念曹聚仁先生亲笔题词:“曾闻涛声惊永夜,漫托鸦鸣作直言。”
作为91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北大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也十分推重曹聚仁先生的为人和学问。98年4月23日张先生写信给笔者说:“曹聚仁先生是值得纪念的。遵嘱写了两句题辞,今寄上。”张先生为纪念曹聚仁先生的题词为:“博学贯通古今,直言垂范;坚持爱国之志,晚节可风。”
1998年7月底,笔者专程到上海复旦大学拜访了两位心仪已久的著名学者蔡尚思教授和贾植芳教授。蔡教授虽已94岁高龄,却很是热情,一谈起故旧曹聚仁先生显然有些兴奋。他说:“大约1930年我到复旦大学教书,当时也常常见到曹聚仁,穿长布衫的。蓝布大褂这一形象宛然在目。”“我对曹聚仁的了解,始自大夏中学,也有不少内容从我的学生口中得知。”“曹先生不高不矮,蓝布大褂,很是朴素。像曹聚仁这样一生写下三、四千万字作品的文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也是屈指可数。”蔡教授欣然为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题词:“捷才多产而有晚节的文化名人。”贾植芳教授在寓所与笔者谈起曹聚仁:“我与曹聚仁先生见过面,并在其主编的《前线日报》写过稿。曹聚仁解放后跑香港是跑对了。周作人晚年与曹聚仁关系密切,周作人晚年绝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曹聚仁之手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贾教授也谈起了曹聚仁与周作人曾为出版李大钊《守常文集》出过不少力。贾教授的嫂嫂李星华为李大钊的女儿,曾得到周作人的保护,贾教授对周作人、曹聚仁的学问、人品也特别看重。蔡教授知曹聚仁为乌鸦学者、自由主义者。那天,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对于曹聚仁,贾教授是敬仰的,他为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的题词为“读书不忘救国,堪称士林楷模;博古又能通今,足资风范后人。”
著名老报人冯英子先生与曹聚仁先生在香港时曾经有过多次笔战,也有过很深的误会。但近年来,冯英子先生对曹聚仁先生的过去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十分支持曹聚仁研究纪念事业,为纪念曹聚仁先生欣然题词:“行万里路,无愧记者;写百本书,不负此生。”表达了他对曹聚仁先生的钦敬和怀念。

收起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上六年级!

我很少去阅读关于母亲的文章,因为每一瞥都是对我心灵深处的阵阵刺痛。多少次想将对母亲记忆的碎片整理出《关于母亲的一生》。但每每只开了个头,那无以言表的伤感和思念都令我不能提笔。
母亲生于三九年,是一个连长工在内有二百多口人的大家庭。母亲两岁前可能是最幸福的。但生性花心的外祖父将花柳病带回来传染给了外祖母,外祖母被活活的烂死了(是姨外祖母告诉我的)。三岁的母亲没有多久就成了一个嫁不出去刁蛮的...

全部展开

我很少去阅读关于母亲的文章,因为每一瞥都是对我心灵深处的阵阵刺痛。多少次想将对母亲记忆的碎片整理出《关于母亲的一生》。但每每只开了个头,那无以言表的伤感和思念都令我不能提笔。
母亲生于三九年,是一个连长工在内有二百多口人的大家庭。母亲两岁前可能是最幸福的。但生性花心的外祖父将花柳病带回来传染给了外祖母,外祖母被活活的烂死了(是姨外祖母告诉我的)。三岁的母亲没有多久就成了一个嫁不出去刁蛮的丑小姐的继女,从此,她那在那个家庭中小姐的身份也就贬了值,论为了丫头的命运。
母亲包揽了继母全部的家务,带大了四个异母兄妹,都是大姑娘了的她,连一条象样的裤子都没有。但母亲劳作之余却跟着身为私塾先生的外祖父学完了相当于国高的大部分课程。母亲常和我叨咕:“那时,要有十元钱,便可以换一种命运了”。然而,拥有十元钱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她的继母觉得她还有存在的价值。于是和外祖父商量后,以门当户对为借口将母亲嫁给了当时富极一时的一个大地主的四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父亲曾是外祖父的得意门徒之一,高傲、自负的父亲也曾为这一包办的婚姻抗争了三年,做为一个克山萌芽乡师毕业的才子,怎么能瞧得起只会洗衣、做饭的母亲?母亲默默的承受着。她无可选择……
十七岁的母亲出嫁了,可婚姻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转机。我的祖母给她的第一道题目是要在短期内(具体时间我无从考证了),做好自己房里大大小小人口的十八双鞋,做好的鞋子缝口的白花旗要和没有被拿过一样。母亲红肿着眼睛日夜赶制,终于如期将十八双鞋按时交了卷。那十八双鞋放在十八只碟子里,引来各房妯娌的啧啧称赞,但母亲的身价却没有增高,接下来的日子,独守空房的母亲被称为不下蛋的母鸡,她的继母更骂她无能了。
母亲在二十岁时生下了一个男孩---我的哥哥,哥哥的出世给母亲带来了一线光明,父亲渐渐有了笑意。那时候,母亲已跟父亲另立了门户过日子。虽然母亲没有财权,又常常遭到有工作不如意的父亲的打骂,但母亲始终是平和的。后来父亲的单位以言语过激,将脾气暴躁的父亲打成了右派(据说还是戴帽的)。大会小会的批斗,父亲实在熬不过,在一个月郎星稀的夜晚,带着母亲和儿子逃离了那个噩梦般的地方,来到了异乡,也就是我和姐姐出生的地方。等有我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经预演了一年。父亲和识文断字的母亲当然是被批斗的对象。听父亲说,母亲几度想自杀,她是右派的妻子也就罢了,但实在担当不起国民党、伪满警察的女儿的罪名。是嗷嗷待哺的三个儿女留住了她,她无法割舍对子女的爱。她善良到用自己的乳汁去救一个抢不到奶的小猪,结果将乳腺挤发了炎,险些送了命不说,使刚会坐着的八个月的我,只能眼巴巴的盼着母亲往自己的嘴里抹糊糊。
我五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因过度压抑又长期遭受迫害,积劳成疾住进了肇东结核医院,家里也因父亲的病。变卖了所有的家底而一贫如洗了。父亲做过三次全蒙大手术,他的腰部左右刀口各逢了十三针,前后只有一点皮肉相连。母亲无钱买血,便将自己的血输给了父亲,我曾亲眼见过那个装血的葡萄糖瓶子。母亲输血后没有营养补充,又要照顾父亲和我,她还惦记扔在家里的一双儿女,吃不好,睡不香。以至后来母亲常常胸口痛,每次痛起来,都要我们用拳头使劲砸她的后背。
母亲是家里的唯一劳动力,她无论如何不肯让哥哥、姐姐辍学。出院的父亲,异常虚弱,只能躺着或慢慢行走,是不能蹲下的。所有的担子都由母亲一人来扛。她去挑水,路滑摔倒了,流产了我的弟弟。超负荷的劳作,使本来瓜熟蒂落的妹妹死在她的腹中,母亲很悲伤。但我给母亲和家庭带来的快乐,冲淡了这一切。母亲因我的的存在,忘却了许多烦恼和忧愁。
为了生存,家里决定养猪,七虚岁的我就能一个人看家,喂猪。记忆最深的是:父亲花了六元五角钱买了一头浑身长癞的才十三斤半的小猪。母亲认为它养不活,但不敢抗议父亲。那头小猪后来竟成了我的玩伴。母亲出工的时候,将猪食放在锅里,猪饿的时候,我就喂它点。余下的时间,我就用苞米瓤给它挠痒痒。我们一同坐在窗底晒太阳。冬季的时候,为了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外债,卖猪的那一天,我站在房后大哭了一场。母亲答应我,用卖猪的钱给我买件一元八角的衬衫。但最终没有买,因为六年后,我们才还清所有的债务。后来,母亲每每提及此时,都要伤心的落泪,说亏待她的“老女儿”了。
七八年恢复高考,母亲动员已毕业四年的哥哥考取了民办教师,又劝说父亲回老家去找工职。这时的我,已经是个小学生了,母亲对我的成绩相当满意,一如百灵鸟的我调和着父亲和母亲的矛盾。我亲眼目睹过父亲打母亲:一次是将倒在地上的母亲硬拉着头发扯进了屋,另一次是是用抹墙的泥板子把母亲的后背砍了个血口子。有了这两次深深的印痕,每当父母再吵架时,我绝对不拉母亲,而是攥着父亲的手,或抱着父亲的大腿。这样母亲就不会挨到打了。那时哥哥和姐姐虽然比我大许多,他们是不敢那样做的,因为那样父亲会连他们一起打。也正因为如此,母亲对我倍加痛爱,在我上初中未住校之前,一直没有离开过母亲半步,和母亲睡在一个被窝将近十四年。有父亲的呵护,哥哥姐姐的宠爱,我在母亲的羽翼下慢慢成长,我的童年和少年虽然清贫但却是快乐的。
母亲为我的懂事和善解人意,常向邻居夸耀。但命运是无法抗争的。我的小侄女降生了,母亲守护了三天三夜,但还是没有找到孩子哭闹的理由。这个时候不可理喻的挑肥拣瘦的小侄女的外祖母来了,在加上心焦的嫂子无休止的唠叨。母亲心理憋屈,一场脑血栓差点夺去她的生命,出院后的她智力也变得迟钝了。我上学回来后,知道了此事,与正在做月子的嫂子和护理她的她母亲大吵了一场。我至今都恨她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她们为什么要欺负那么善良、软弱的母亲。我不肯原谅嫂子到如今,现在即使我有空闲也不愿意到我唯一的哥哥家去看一眼。我资助他们,只是看在骨肉情深的血缘关系上。
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是人生最关键的一刻。迈进重点中学就等于迈进了大学校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以高出分数线近五十分的成绩进了重高。母亲冒着细雨步行几公里去为我买布做被子,她不让我去,是怕我买的她不可心,要我留下来照看小侄女。小侄女的到来给母亲带来的后遗症,并没有影响母亲对小侄女的爱。母亲是多么的宽容。她爱我的小侄女如掌上明珠,甚至胜过对我的爱。
我上了高中,远离了家,学习也繁忙了。但每次回去,我都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给生病的母亲买一点好吃的,可母亲都给了小侄女。我上高二那年春节过后,早已恢复工职的父亲把母亲接走了,带回来了老家。母亲执意带上小侄女,她是怕双职工的哥嫂照顾不好孩子。暑假我还回去看了她,她又怕哥嫂想孩子,我只得将她们带到哥嫂身边小住了几天。没想到,就此一别,竟成了永诀……
八四年阴历十月初四,母亲的脑学栓突然复发。就在当天,我在远离她几百里外的女同学家复习功课,我总觉得胸口难受、心烦意乱,同学不让我走,我居然跳窗跑到大街上。莫名其妙的放声大哭。现在想想,那一定就是心电感应吧!母亲冥冥之中一定放心不下她最爱的小女儿。
等哥哥接到电报,带我赶回去时,母亲已经被火化了。母亲临终前,她的三个子女,只有姐姐在身边,但发病的时候,姐姐被母亲派到舅舅家帮忙去了。姐姐回来后,也没能同母亲说上一句话!母亲就这样走了,只过了漫漫人生长河中短暂的四十五个生日。三岁的小侄女也不在缠着她哭闹,我给母亲带回去的一瓶山查汁和一瓶橘子汁就摆在柜子上……
下葬的那天,按照习俗,是不允许女孩子到墓地的。父亲拗不过我,破例让我看了一眼骨灰匣。我对母亲的最后一个印象就是一个紫红漆花的骨灰匣,我钟爱的母亲,我无以回报的母亲化做了灰。就装进了那个小匣子里。我为此也恨过父亲,他不尊重我们,他没有让母亲唯一的儿子和她的小女儿看上她最后一眼。我也怀疑过,是不是父亲害死了母亲?因为她多病,因为她带一个天天赖叽小孙女,因为她的将来只能拖累他……姐姐不让我瞎寻思。我也常反省自己,是不是由于过度悲伤而神经质了?我的成绩下滑了三十多名。
我常常在梦中看到母亲走到进宿舍向我微笑;在上课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看着前门,希望母亲敲响它,喊我的乳名,让我出去;走到大街上,总幻想母亲突然迎面走来,告诉我她出了远门……我无法把母亲和那个紫红漆花的骨灰匣联系在一起。我特意从家里带来了上初一时和母亲的合影,母亲的微笑时时鞭策着我,我不能辜负九泉之下的母亲,她的微笑是那么温暖,仿佛告诉我不要沉沦。八六年八月当我拿到大学入取通知书时,母亲离开我已快两年了,她已不能分享我的快乐,我长跪在放有紫红漆花骨灰匣的那个小土包前,希望九泉之下的母亲能够感知这一切……
去年,我带着儿子回老家时去了母亲的墓地,告诉已经略微懂事的儿子:这是妈妈的妈妈的家,儿子帮我给他的外祖母烧着纸钱,他问我:“能不能进去看一看,外祖母的家是什么样?”我不知道怎样回答儿子的话,要是能见到母亲,我愿付千辛万苦、赴汤蹈火去见一面,如果有谁能告诉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给母亲拳拳的回报,我愿意用我的生命去换取!
写这篇文章,用了六个小时,我身边的干毛巾都潮湿了,我爱我的母亲,我爱……
写于 2002-7-15
出自http://e.daqing.net/space/html/69/69-1337.html
怀念母亲
菲你不可:2007-04-28 10:03:46
母亲走上的是一条不归的路。
这条路,通向冥冥之中的另一个世界,没人知道这个世界在哪里,更没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样子。这个世界渺茫无依又博大无边,它永远在敞开广阔的胸怀去接受一切向它走来的人,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不管是被时光一步一步推来的,还是被无常拽来的。
母亲是自己躺在床上静静地去世的。脱下的鞋子在地上整齐地摆着,被子严严实实地盖着,一丝不乱,神态安祥而平静。那天下午六点半,嫂子往家打电话时,母亲还跟平时一样接了电话,当哥哥七点钟回到家时,家里却安静得异常,炉子上母亲熬上的稀饭正冒着热气,而母亲的声音却再也不会响起了。
当哥哥打电话告诉我时,已是夜里十点了。睡眼惺忪的我听到哥哥哽咽着说“咱妈没了”却没有反应过来。三天前我梦见母亲去世了,早上醒来忙打电话问候,听到的还是母亲朗朗的声音,母亲怎么会突然没了呢!
接到噩耗的第二天,我急忙从外地赶回省城,见到的是医院太平间里冰冷的母亲。母亲因心肌梗塞病逝,一切急救措施对七十八岁的老人都无济于事。高科技的医疗技术在这种病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母亲在我们家族中倍受尊重,在村里有很好的人缘。骨灰盒捧回老家,迎接母亲的是全家老少和乡亲们止不住的泪水。长辈们说,这种死法是老太太一辈子修来的。我也宁愿这样相信。
母亲是一个开明的人,她不相信来世,但却相信她今生的善行会给儿女们带来福分,会给自己带来善终。她跟父亲结婚后,看到村里有好几个孤寡老人,便不时地去周济他们。虽然她自己家境艰难,但平日里省下来的一捆柴火一碗面,对不时断炊的老人们来说已是难得的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母亲关照并送终的老人有四五个。为此,公社里的干部们还特意赶到村里向母亲致谢,说公社里想到没做到的事母亲却做到了,该向母亲学习云云。
母亲是一个经得起富贵也耐得了贫贱的人。她的娘家原属大户人家,家里是深宅大院,有上百亩地,外头还开着铺子。母亲结婚之前连灶都没上过,结婚后第一次做饭,到门外装了一筐柴火却发愁怎么把它弄回家。人生无常,富贵也无常。日后艰难的生活使母亲变得坚强起来。
父亲在外谋生,她一人挑起全家八九口人生活的重担,照顾常年卧床的公公,拉扯嗷嗷待哺的孩子,躲鬼子,避土匪,身劳心瘁却永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等孩子长大就好了”,这是母亲永恒的信念。有一次,我给母亲数算了一下,经她亲手看大的孩子就有二十几个,除了我们兄弟姐妹,还有她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一大堆。我说;“妈,你拉这么多孩子烦不烦哪?”她说:“拉孩子还烦?这是一种高兴的事啊!”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她最大的财富。有了孩子,她什么都可以不要。母亲在亲戚朋友里面是德高望重的人,母亲住到哪里,每逢年节,大家都把钱寄到哪里。我们从邮局把钱取来,送给母亲时,母亲从来不接这些钱。她认为,对老人来说,有了满意的儿女就不需要钱。
母亲本来就是一个乐观的人,经历了前半辈子的艰难,到了晚年,更容易知足。我们兄弟姐妹都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境也算不上多么优越,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不愁吃穿而已,但这已经超乎母亲的生活理想了。易知足,就乐观。乐观的老人往往更容易赢得大家的爱戴。有不少人说,婆媳关系不易处好,但母亲却跟几个儿媳妇都处得很好。我们兄弟姐妹和睦,家庭和睦,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好的修养,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宽容乐观、德高望重的母亲。
最后十几年,母亲一直跟着我们兄弟几个生活,在这个城市住几年,又到另一个城市住几年。说是“跟”我们住,其实是在帮我们照顾孩子。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而母亲却老了。年迈的母亲仍然保持着在艰难的岁月里养成的勤劳的品格。她住到哪里,就把针线活带到哪里,很少闲着。平日里,她跟住所附近的亲戚们和我们的同事、朋友们要活计,为大家的孩子们做棉衣。冬天来了,我们的孩子身上和我们的同事、朋友甚至同事的同事、朋友的朋友孩子们的身上,不少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衣。手逢的棉衣比毛线衣暖和——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死亡,是每一个人人生的终点。对待死亡,母亲是坦然的。“南山哪有不老的松啊!”这是母亲从有了心脏病之后常挂在嘴头上的话。孩子们都已成家,最小的孙女已快十岁,母亲认为她的责任尽得很圆满了。
去年,她让嫂子给她买了布料,自己做好了寿衣。不知母亲是不是有预感,去世的当天下午,她自己洗了澡,换上了干净衣服,板板正正地躺在了床上。脱下的内衣则打了肥皂泡在了盆里。凳子上,是母亲梳下的几根银发。在医院的抢救室,医生也感叹;“这个老太太好干净啊!”到最后,母亲留给人们的都是一个良好的形象

收起

我很少去阅读关于母亲的文章,因为每一瞥都是对我心灵深处的阵阵刺痛。多少次想将对母亲记忆的碎片整理出《关于母亲的一生》。但每每只开了个头,那无以言表的伤感和思念都令我不能提笔。
母亲生于三九年,是一个连长工在内有二百多口人的大家庭。母亲两岁前可能是最幸福的。但生性花心的外祖父将花柳病带回来传染给了外祖母,外祖母被活活的烂死了(是姨外祖母告诉我的)。三岁的母亲没有多久就成了一个嫁不出去刁蛮的...

全部展开

我很少去阅读关于母亲的文章,因为每一瞥都是对我心灵深处的阵阵刺痛。多少次想将对母亲记忆的碎片整理出《关于母亲的一生》。但每每只开了个头,那无以言表的伤感和思念都令我不能提笔。
母亲生于三九年,是一个连长工在内有二百多口人的大家庭。母亲两岁前可能是最幸福的。但生性花心的外祖父将花柳病带回来传染给了外祖母,外祖母被活活的烂死了(是姨外祖母告诉我的)。三岁的母亲没有多久就成了一个嫁不出去刁蛮的丑小姐的继女,从此,她那在那个家庭中小姐的身份也就贬了值,论为了丫头的命运。
母亲包揽了继母全部的家务,带大了四个异母兄妹,都是大姑娘了的她,连一条象样的裤子都没有。但母亲劳作之余却跟着身为私塾先生的外祖父学完了相当于国高的大部分课程。母亲常和我叨咕:“那时,要有十元钱,便可以换一种命运了”。然而,拥有十元钱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她的继母觉得她还有存在的价值。于是和外祖父商量后,以门当户对为借口将母亲嫁给了当时富极一时的一个大地主的四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父亲曾是外祖父的得意门徒之一,高傲、自负的父亲也曾为这一包办的婚姻抗争了三年,做为一个克山萌芽乡师毕业的才子,怎么能瞧得起只会洗衣、做饭的母亲?母亲默默的承受着。她无可选择……
十七岁的母亲出嫁了,可婚姻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转机。我的祖母给她的第一道题目是要在短期内(具体时间我无从考证了),做好自己房里大大小小人口的十八双鞋,做好的鞋子缝口的白花旗要和没有被拿过一样。母亲红肿着眼睛日夜赶制,终于如期将十八双鞋按时交了卷。那十八双鞋放在十八只碟子里,引来各房妯娌的啧啧称赞,但母亲的身价却没有增高,接下来的日子,独守空房的母亲被称为不下蛋的母鸡,她的继母更骂她无能了。
母亲在二十岁时生下了一个男孩---我的哥哥,哥哥的出世给母亲带来了一线光明,父亲渐渐有了笑意。那时候,母亲已跟父亲另立了门户过日子。虽然母亲没有财权,又常常遭到有工作不如意的父亲的打骂,但母亲始终是平和的。后来父亲的单位以言语过激,将脾气暴躁的父亲打成了右派(据说还是戴帽的)。大会小会的批斗,父亲实在熬不过,在一个月郎星稀的夜晚,带着母亲和儿子逃离了那个噩梦般的地方,来到了异乡,也就是我和姐姐出生的地方。等有我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经预演了一年。父亲和识文断字的母亲当然是被批斗的对象。听父亲说,母亲几度想自杀,她是右派的妻子也就罢了,但实在担当不起国民党、伪满警察的女儿的罪名。是嗷嗷待哺的三个儿女留住了她,她无法割舍对子女的爱。她善良到用自己的乳汁去救一个抢不到奶的小猪,结果将乳腺挤发了炎,险些送了命不说,使刚会坐着的八个月的我,只能眼巴巴的盼着母亲往自己的嘴里抹糊糊。
我五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因过度压抑又长期遭受迫害,积劳成疾住进了肇东结核医院,家里也因父亲的病。变卖了所有的家底而一贫如洗了。父亲做过三次全蒙大手术,他的腰部左右刀口各逢了十三针,前后只有一点皮肉相连。母亲无钱买血,便将自己的血输给了父亲,我曾亲眼见过那个装血的葡萄糖瓶子。母亲输血后没有营养补充,又要照顾父亲和我,她还惦记扔在家里的一双儿女,吃不好,睡不香。以至后来母亲常常胸口痛,每次痛起来,都要我们用拳头使劲砸她的后背。
母亲是家里的唯一劳动力,她无论如何不肯让哥哥、姐姐辍学。出院的父亲,异常虚弱,只能躺着或慢慢行走,是不能蹲下的。所有的担子都由母亲一人来扛。她去挑水,路滑摔倒了,流产了我的弟弟。超负荷的劳作,使本来瓜熟蒂落的妹妹死在她的腹中,母亲很悲伤。但我给母亲和家庭带来的快乐,冲淡了这一切。母亲因我的的存在,忘却了许多烦恼和忧愁。
为了生存,家里决定养猪,七虚岁的我就能一个人看家,喂猪。记忆最深的是:父亲花了六元五角钱买了一头浑身长癞的才十三斤半的小猪。母亲认为它养不活,但不敢抗议父亲。那头小猪后来竟成了我的玩伴。母亲出工的时候,将猪食放在锅里,猪饿的时候,我就喂它点。余下的时间,我就用苞米瓤给它挠痒痒。我们一同坐在窗底晒太阳。冬季的时候,为了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外债,卖猪的那一天,我站在房后大哭了一场。母亲答应我,用卖猪的钱给我买件一元八角的衬衫。但最终没有买,因为六年后,我们才还清所有的债务。后来,母亲每每提及此时,都要伤心的落泪,说亏待她的“老女儿”了。
七八年恢复高考,母亲动员已毕业四年的哥哥考取了民办教师,又劝说父亲回老家去找工职。这时的我,已经是个小学生了,母亲对我的成绩相当满意,一如百灵鸟的我调和着父亲和母亲的矛盾。我亲眼目睹过父亲打母亲:一次是将倒在地上的母亲硬拉着头发扯进了屋,另一次是是用抹墙的泥板子把母亲的后背砍了个血口子。有了这两次深深的印痕,每当父母再吵架时,我绝对不拉母亲,而是攥着父亲的手,或抱着父亲的大腿。这样母亲就不会挨到打了。那时哥哥和姐姐虽然比我大许多,他们是不敢那样做的,因为那样父亲会连他们一起打。也正因为如此,母亲对我倍加痛爱,在我上初中未住校之前,一直没有离开过母亲半步,和母亲睡在一个被窝将近十四年。有父亲的呵护,哥哥姐姐的宠爱,我在母亲的羽翼下慢慢成长,我的童年和少年虽然清贫但却是快乐的。
母亲为我的懂事和善解人意,常向邻居夸耀。但命运是无法抗争的。我的小侄女降生了,母亲守护了三天三夜,但还是没有找到孩子哭闹的理由。这个时候不可理喻的挑肥拣瘦的小侄女的外祖母来了,在加上心焦的嫂子无休止的唠叨。母亲心理憋屈,一场脑血栓差点夺去她的生命,出院后的她智力也变得迟钝了。我上学回来后,知道了此事,与正在做月子的嫂子和护理她的她母亲大吵了一场。我至今都恨她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她们为什么要欺负那么善良、软弱的母亲。我不肯原谅嫂子到如今,现在即使我有空闲也不愿意到我唯一的哥哥家去看一眼。我资助他们,只是看在骨肉情深的血缘关系上。
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是人生最关键的一刻。迈进重点中学就等于迈进了大学校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以高出分数线近五十分的成绩进了重高。母亲冒着细雨步行几公里去为我买布做被子,她不让我去,是怕我买的她不可心,要我留下来照看小侄女。小侄女的到来给母亲带来的后遗症,并没有影响母亲对小侄女的爱。母亲是多么的宽容。她爱我的小侄女如掌上明珠,甚至胜过对我的爱。
我上了高中,远离了家,学习也繁忙了。但每次回去,我都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给生病的母亲买一点好吃的,可母亲都给了小侄女。我上高二那年春节过后,早已恢复工职的父亲把母亲接走了,带回来了老家。母亲执意带上小侄女,她是怕双职工的哥嫂照顾不好孩子。暑假我还回去看了她,她又怕哥嫂想孩子,我只得将她们带到哥嫂身边小住了几天。没想到,就此一别,竟成了永诀……
八四年阴历十月初四,母亲的脑学栓突然复发。就在当天,我在远离她几百里外的女同学家复习功课,我总觉得胸口难受、心烦意乱,同学不让我走,我居然跳窗跑到大街上。莫名其妙的放声大哭。现在想想,那一定就是心电感应吧!母亲冥冥之中一定放心不下她最爱的小女儿。
等哥哥接到电报,带我赶回去时,母亲已经被火化了。母亲临终前,她的三个子女,只有姐姐在身边,但发病的时候,姐姐被母亲派到舅舅家帮忙去了。姐姐回来后,也没能同母亲说上一句话!母亲就这样走了,只过了漫漫人生长河中短暂的四十五个生日。三岁的小侄女也不在缠着她哭闹,我给母亲带回去的一瓶山查汁和一瓶橘子汁就摆在柜子上……
下葬的那天,按照习俗,是不允许女孩子到墓地的。父亲拗不过我,破例让我看了一眼骨灰匣。我对母亲的最后一个印象就是一个紫红漆花的骨灰匣,我钟爱的母亲,我无以回报的母亲化做了灰。就装进了那个小匣子里。我为此也恨过父亲,他不尊重我们,他没有让母亲唯一的儿子和她的小女儿看上她最后一眼。我也怀疑过,是不是父亲害死了母亲?因为她多病,因为她带一个天天赖叽小孙女,因为她的将来只能拖累他……姐姐不让我瞎寻思。我也常反省自己,是不是由于过度悲伤而神经质了?我的成绩下滑了三十多名。
我常常在梦中看到母亲走到进宿舍向我微笑;在上课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看着前门,希望母亲敲响它,喊我的乳名,让我出去;走到大街上,总幻想母亲突然迎面走来,告诉我她出了远门……我无法把母亲和那个紫红漆花的骨灰匣联系在一起。我特意从家里带来了上初一时和母亲的合影,母亲的微笑时时鞭策着我,我不能辜负九泉之下的母亲,她的微笑是那么温暖,仿佛告诉我不要沉沦。八六年八月当我拿到大学入取通知书时,母亲离开我已快两年了,她已不能分享我的快乐,我长跪在放有紫红漆花骨灰匣的那个小土包前,希望九泉之下的母亲能够感知这一切……
去年,我带着儿子回老家时去了母亲的墓地,告诉已经略微懂事的儿子:这是妈妈的妈妈的家,儿子帮我给他的外祖母烧着纸钱,他问我:“能不能进去看一看,外祖母的家是什么样?”我不知道怎样回答儿子的话,要是能见到母亲,我愿付千辛万苦、赴汤蹈火去见一面,如果有谁能告诉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给母亲拳拳的回报,我愿意用我的生命去换取!
写这篇文章,用了六个小时,我身边的干毛巾都潮湿了,我爱我的母亲,我爱……

收起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


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

全部展开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


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12月6日
近几天来,心情安定多了。以前我真觉得二年太长;同时,在这里无论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二年简直似乎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收起

在小学6年级上册的书上有《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
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

全部展开

在小学6年级上册的书上有《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
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12月6日
近几天来,心情安定多了。以前我真觉得二年太长;同时,在这里无论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二年简直似乎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收起

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里又颠簸了一天以后,终于回到了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一直哭到不知道自己在哭。
??母亲的死,犹如晴天霹雳,对季羡林的打击实在太大...

全部展开

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里又颠簸了一天以后,终于回到了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一直哭到不知道自己在哭。
??母亲的死,犹如晴天霹雳,对季羡林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并且成了他终生悔恨的一件事。
??他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济南叔叔家生活,中间只回老家三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旁待了数日。而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已是八年前的事了。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尽管如此,在离开母亲的1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可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去看望母亲。他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立刻迎养母亲,可是,现在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
??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守候在母亲身旁,有时也到村子里走走。他“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多少泪,不禁又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枕头,彻夜难眠。
??他不断地责备自己。我究竟是个什么人?我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把母亲一个人扔在这荒僻穷困的村子里?为什么八年时间没有来看望过母亲?他感到自己实在愧对母亲,无地自容。他狠狠地责骂自己:“我是个什么东西?” 在这极端痛苦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回忆,内疚,自责中度过。他感到,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冷寞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感到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空白。自己整日像行尸走肉般无目的地走来走去,不知道该做什么。
??下葬的日子到了,别人给他穿上白布袍子。他“迷迷糊糊地跟着一个人东走西走,跪下又起来,泪眼里看见来来往往的吊丧的人,感觉脑子有些麻木。突然,看到一群人去抬起母亲的棺材,这时才醒悟到真的要和母亲永别了,顿时嚎啕大哭起来。”以前,母亲的棺材放在屋里,母亲虽然死了,但只隔着一层棺木躺在里面,他每日陪伴着母亲,心里还稍感安慰。现在母亲将要埋到永恒的黑暗的地下去了,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想去阻拦抬棺的人,但人们把他拉开了。他糊里糊涂地跟在抬棺人群的后面走着,绕过了熟悉的大水坑,又走了长长的一段路,终于到了墓地。他又被拖着转了几个圈,然后是下葬,填土,地面上渐渐隆起了一个土包,他又被人拖回到家里……整个下葬的过程,他脑子里都是空虚和麻木的,没有思想,没有感觉,任人摆布。
??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一个改变了的世界。尘封的屋里,没有了黑亮的棺材,空空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屋外小院里,残留在树上的一点浮翠也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墙头上的枯草在风中颤抖,阴沉的秋天的长空变得更黄,更黄。他心里感到无限的落寞和寂寥。
??第二天他便离开故乡返回北平。临行时,他回望官庄,“在云天苍茫中,触目的是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
??回到北平以后,他仍然日夜思念死去的母亲,常常在夜里醒来,失声痛哭,不能自已。
??l933年l2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了解,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
??l934年5月3日日记写道:
??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八年在短短一生里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家去看看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
??六十年后,1994年,报社的编辑前来约稿,并且出了题目:“永久的悔”。季羡林看了题目后说:“题目出得好,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了。”于是,提笔写就《赋得永久的悔》这篇著名的散文,文中写道: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是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一生中,不知道写过多少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梦中同母亲见过面。他对母亲的爱超过对任何人的爱。他说过,母亲死后,他便再没有过真正的欢乐。他为自己未能侍养母亲而悔恨终生。直至200l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下便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故乡行》)
??

收起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

全部展开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谁有怀念祖国的文章和季羡林与他的母亲的文章?参考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他会梦到什么怀念母亲 怀念祖国 他在梦里会梦到关于母亲和祖国的什么事 500字 怀念母亲 的作者 为什么要怀念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是有什么的含义是有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在那时他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分量是一样重的. 有关怀念母亲的文章 《怀念母亲》作者对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怎样同样的感情?请摘抄有关句子!母亲:祖国母亲: 关于怀念母亲和思念祖国的课文题目 《怀念母亲》一文中,作者把祖国比作母亲,是因为什么,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什么的感情一定要符合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 季羡林有关讴歌母亲的文章不包括6.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位置____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赞颂母亲的文章有哪些?比如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写了作者季羡林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真挚的怀念之情,请你用四个四字词语形容: 《怀念母亲》中…………文章题为“怀念母亲”,实则为怀念两个母亲,一个是季老的生母,一个是祖国母亲.季老先生为何要怀念着两个母亲? 《怀念母亲》,作者对祖国母亲的( )之情? 怀念母亲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怀念母亲里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全部! 怀念母亲里作者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