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变冷说一般都说现在的温室效应使大气变暖,另外还有一种大气变冷的说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30:31
大气变冷说一般都说现在的温室效应使大气变暖,另外还有一种大气变冷的说法,

大气变冷说一般都说现在的温室效应使大气变暖,另外还有一种大气变冷的说法,
大气变冷说
一般都说现在的温室效应使大气变暖,另外还有一种大气变冷的说法,

大气变冷说一般都说现在的温室效应使大气变暖,另外还有一种大气变冷的说法,
历史教训:从小冰期的惊呼到对温室效应的曲解
人们可能对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71年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
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
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1,2].但是70年代中期
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
1977年Kellogy的气候模型预告:在气候自然变化的背景下,由于人类对大气的污染,到2050年,
全球平均气温大于要增高4摄氏度,有人称之为“超间冰期”[3].在美国,由能源部牵头,引导
和支持一些大学、国家实验室、工业界和其他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有关二氧化碳问题的研究.美国
国家科学院先后组织了两个专门小组进行研究,他们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
升1.5摄氏度,但不超过4.5摄氏度.2001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
趋势.
与温室效应同样著名的南极臭氧洞曾引起全球的臭氧洞恐慌.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造化合物
氟里昂破坏了南极臭氧层.对二氧化碳和氟里昂排放限制的各种国际方案,给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
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新技术新产品的输出为美国的新经济增添了活力,使美国经济连续增长超过
8年;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
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
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温室
气体的研究,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既有科学问题,
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应轻易做出结论[4].
近期观测表明,太阳风对臭氧的破坏作用比氟利昂大的多;海底甲烷水合物的释放可造成更强烈的
自然温室效应[5,6].人类活动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全球气候的
冷暖变化,主要受大自然的支配.
气候变化的自然周期
对过去100年的数据的回顾指出,太平洋每25年要经历一次温暖的“沙丁鱼期”到寒冷的“凤尾鱼
期”的周期性变化.目前正处于从1990年左右开始的一个凤尾鱼丰富的阶段.在寒冷的阶段,东
太平洋的强洋流和养分的增加使得凤尾鱼、鲑鱼、石斑鱼和海鸟的种群大量增加.西太平洋情况则
刚好相反.同时,气温、大气环流和二氧化碳的释放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在暖期,太平洋的东西两
部分的物理条件正好倒过来,使得沙丁鱼在太平洋中大量繁殖[7].
南极海冰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变化.近30余年来南纬50度以南各区域都存在着一个变暖倾向,
1957~1993年10年平均变化趋势为0.20摄氏度,增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每百年0.3~0.6摄氏度.
其中在南极半岛地区近30余年来, 尤其是近10余年来增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导致南极大陆海冰
的同一趋势变化.根据1973年到199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南极地区从1973年到1989年,
海冰范围有一个约0.16纬度/10年的减少趋势,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
渐增多的趋势,因此,1973年以来南极海冰总体平均仍为微弱的减少趋势[8].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
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
“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2000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
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
“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9].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
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年到1944年,1978年至2000年.20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年,1978-2000年)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但是它们都明显地滞后于东太
平洋海温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
全球变冷的信号及其危险性预警
近30年来全球迅速增温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的力量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拉马德雷现象的
周期交替反复证明自然力量的存在.值得借鉴的是,1947-1976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曾使许多气象学
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
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
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10].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
的最大威胁.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
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8],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
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
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
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
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11].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
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
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
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
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
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12].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
7oC,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
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13].
寒冷天气初露锋芒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从2004年3月4日下午开始,百年来3月份最大的一场暴雪袭击了包括韩国首都
汉城在内的中部地区,部分地区积雪厚达30厘米,导致道路交通瘫痪,学校被迫停课.自2003年
11月以来,暴雪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2003年11月7日天津大暴雪70年罕见;2004年1月末,欧洲
大部分地区遭暴雪袭击[14].
新华社索非亚2月14日电(记者郭爽)巴尔干国家近日遭受暴风雪袭击,致使这些国家的海、空和
陆路运输受到严重影响.保海港城市瓦尔纳和布尔加斯的港口因暴风雪在13日被迫关闭,保首都索
非亚机场也因强风被迫取消了大部分航班.在保加利亚南部邻国土耳其,暴风雪阻断了土耳其
2700个村庄通往城镇的公路,并使该国的铁路和机场陷于瘫痪.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80%
地区的电力、自来水和供暖因暴风雪而中断.希腊首都雅典也遭受近10年来最严重的暴风雪袭击,
市内积雪深达50厘米.气象专家说,雅典和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的温度已降至冰点.罗马尼
亚近日气温骤降,罗中部城市米耶尔库雷亚丘克市的气温已达零下32摄氏度.
2000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8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与往年相比,其发生频率、涉及
范围已大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16].2004年中国的沙尘暴又趋于强烈,截至2004年3月12日,已
发生6次沙尘暴.
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