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亡之不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50:10
君亡之不恤,

君亡之不恤,
君亡之不恤,

君亡之不恤,
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
  〔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
  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战国策•齐策》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
  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2、宾语必须是代词.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外储说下》)
  愿,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舜丧於沧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
  汉果不击我.(《汉书•赵充国传》)
  汉代以后后置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但后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宾语前置的情况,例:
  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故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而狼未之知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句子格式为:宾语 + 是(之)+ 谓语动词.例: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十五年》)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於求之问.(《论语•先进》)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国语•晋语》)
  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列子•汤问》)
  鸡鸣而驾,塞井夷竃,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麽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例: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说符)
  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夫子居之,何厌之有?(《论语•子罕》)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有两种方法:
  1、沿用原来格式,复指的代词只用“之”.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新语•资质》)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四)强调介词的宾语: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古代汉语中再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尤其是介词“以”的宾语.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军喊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疏》)
  除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词有时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於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
  启乃淫溢康乐,野於饮食.(《墨子•非乐上》)
  二、谓语后置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但在古代汉语中有谓语后置的现象,主要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一)表示感叹语气.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列子•说符》)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列传》)
  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
  宜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善哉,祁黄羊之轮也!(《吕氏春秋•去秋》)
  (二)表示疑问语气.例:
  子也,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何哉,君所谓逾者?(孟子•梁惠王上)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