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深入开展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求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9:34:25
浅谈如何深入开展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求解

浅谈如何深入开展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求解
浅谈如何深入开展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求解

浅谈如何深入开展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求解
一、细化课程组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初中政治课程多少年来都是以呆板的授课方式和死记硬背的授课内容出现的,但当下随着中学课程改革,初中政治课程的内容更加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趣味性等特点,同时初中政治课课时数相应地增加了不少,开课率也在不断攀升,可供使用的政治教学设备也日益丰富了起来,这就给了初中政治教师深入开展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机会,从而让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将初中政治课程进一步细化,更加生动地向学生们教授.从内容上,我认为应该把初中政治课程设计成以下几部分:互动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上,由初中政治教师带领,在课堂上采用互动提问的方式,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一改以前死板木讷的教授风格.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会使人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让人产生了求知欲,如此循环,最后当然是找到答案,掌握知识.提问这种形式所包含的是初中政治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爱每位学生,贯彻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发言中的思想闪光点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种闪光点不一定有正误之分,只要是学生们认真地想了就是值得表扬的.这样进行及时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当然,除了初中政治教师提问的部分,还要包含学生的提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能问.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做讲解.通过这种双向提问的形式,学生就能够在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的同时,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讨论:政治课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增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联系,就要在平时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相近的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的独立内容连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们能够把知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由此及彼、从外到内联系起来,实现整体上的把握.时政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就要注意将课程知识点和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起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教师要请学生们对时政事件发表个性化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们就想总进行观点评论,能将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与社会真实政治事件结合起来,收到了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二、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快乐氛围 政治是一门思想的课程,抽象而呆板,一旦提到政治,就给人一种千里之外的感觉.可实际上,政治也来源于大众,它也应该给大众带来欢乐.在政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可以用小品的形式去模仿时政事件,用行动去实践.最新的中学课程改革,强调的已经不是过去那种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而是强调每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培养方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初中政治的教学工作.初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要以培养学生成为政治家、思想者为目标,而是应该以培养学生们的政治素养、政治修为和对政治的兴趣为主要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初中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快乐教育作为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去实践.学习生活本来是枯燥无味的,如果学生们在政治课程中得不到放松和调节,就会慢慢对初中政治课程丧失兴趣.要让学生喜欢上政治,只有让政治给他们带来快乐才能做到.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充分地去感受和体验政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我们还要注意采用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政治课程内容,运用灵活多样、便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政治教学环境.总结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应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了解学生已知的,并分析学生未知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另外,改变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政治学习方式是初中政治课程深化的重要内容,初中政治教师应当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性的学习原则,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