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写怎样“结合”方有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6:49:14
语文读写怎样“结合”方有机

语文读写怎样“结合”方有机
语文读写怎样“结合”方有机

语文读写怎样“结合”方有机
2011修订版语文课标对读写关系有一个新的表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个表述似乎给一些抱“读写结合说”的老师提供了理据,增加了“底气”,他们感觉这回是捞到了一棵救命稻草.  
  持“读写结合说”的老师往往固执一端,坚认阅读是写作之源,作文从阅读起步,从阅读生发,从阅读仿练习得,以为课文即是提笔的源起,素材的宝库,作文的范本,写作的“老师”;他(或她)在“阅读教学”之后不惜狗尾续貂,“深挖”课文的写点,处理成“一文一技,一文一练”范式,并美其名曰:“拓展练笔”.一直把写作教学当着阅读教学的附庸.  
  我不禁疑问:这真是新版课标“读写结合”的本意所在吗?  
  此“读写结合说”蔽障了写作的本质.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运用文字表达,是口头表达的发展与深化.表达是一个人的原欲,包藏无穷灵动因子.从一个人出生之日的第一声嘹亮的啼哭算起,他就走在表达的路上.表达不是从阅读开始,写作也不是、不应从阅读起步.从文字的起源看,文字首先是用来记,用来写,用来表达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先有读还是先有写?《诗经》的诞生过程证明,先有表达,先有记,而后才将读.  
  此“读写结合说”将读写关系本末倒置.设若一个人已经“身处”表达,你还硬生生的拉扯他先“学过表达”再表达吗?当他“学过”别人的表达之后,他还找得到他自己的表达吗?他的表达还是他自己吗?“学表达”让“本表达”失去了原性,野性,个性,主体性;阅读教学让写作教学失去了失去了原性、野性、个性,主体性.从读中学写的思维和做法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有史以来”给写作教学造成极大伤害,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写作教学缺乏元认知研究,无教材,无系统,不独立,感性行事,盲打误撞,惴惴然小脚女人走路的现状.持此观念的人,有着花岗岩一般坚硬的惰性的思维和逻辑,他们抱残守缺不愿意不舍得花费大的气力去研究,去深入思考、探寻事物(写作)的本质意义所在,更不愿意尝试接纳一种新的理念.他们以为前人就是这个样子一路走来,自己又何必去开山凿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呢?  
  此“读写结合说”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的意义自不待言;而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个学科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都自觉地把创造思维的培养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翻开面前一部部文字的不朽,文经史哲、古今中外,这些依赖于文字表现的思想,无一不是创造思维的展现.可以说,离开了创造思维,所谓文所谓集就是一个废纸堆.语文学科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读,更根基于写且得天独厚.源于“人之初”表达导引的写作,未经“污染”,原滋原味原生态,其本质就是真正的“原创”.这天然的原创,原本不需要刻意地去培养,只要加以呵护,便是对生命的顺应.但由于语文自始至终(希望不要‘至终’)认识上的致命误会,让它被粗暴地砍斫,板刻地扭曲,打转向错误的方向.  
  此“读写结合说”让写作沦为单纯技术活,极大戕害写作教学.前面说过,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而不是怎样表达.“文以载道”之“道”,应当有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意思.养“道”为道,习技为技.但技术派语文以为写作学表达,就是习“技术”,就是找到模子,就是翻版我用……作文教学的功能和意义就在于此.这种观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长期存在,极其顽固,市场极大.就是这种思维的指导,让写作教学买了电器却永远没电,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造就了当下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仿作文,套作文,背作文,一招比一招拙劣,学生游戏般地宿构套作,“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字垃圾,隔膜了真正写作创造的欢愉……将写作教学推至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写作教学领域,我们一样疾声呐喊:我们需要“中国创造”,尽量减少“中国制造”.  
  真正的写作是心胸激荡、心灵感悟后淋漓抒发,破空而出,无拘无束,天生我才,原创自带.技是有的,依附于道,如影随形;上善若水,人性固美,有些技早已经构建蛰伏于人类基因链条中,人能够自觉运用而不必刻意去“习”.每个人也都愿意在写中创造,表现原我.写作需要内部的内驱力,也需要外部的激发.建立一个生发写作“场”,让每一个学生置身其中,雨露朝阳沐浴涵养,静心等待烟火升天、绚烂绽开的那一刻.是写作教学的功能意义所在.信息密集、知识爆炸、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人更有表达和言说的欲望.建一个平台,建一个言说的“场”、一个写作“场”,在读中交换碰撞不自不觉的吸收构建,生发出言表现说的理由与话题,在写中爆发绽开展现.这或许是新版课标读写“有机结合”的新意所在.  
  并不否认,多读有益于写.固然,每一个闪光的语句都承载着思想,每一篇例文都是一个优秀的表达方式,学生吸收这些前人的智慧,可以构建我们的思想,可以优化我们的表达.甚至,在某一时段,学习写要紧密依托于读.但写作原本从创造出发,一路吸露浴阳,一路创造.读只是吸收的一法子,一条道,并不是唯一一法子,一条道;写,并不仅仅依赖于读,从属于读.不要在读中抑制自我,丧失自我,“让自己的脑袋成了别人的跑马场”,“陷”于读,也就限于读.一个人写作的能力的构建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状,它与读的关系可能会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有时需要与阅读“相偎相依”,有时则“分道扬镳”.这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