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法和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8:22:00
《论语》的读法和解释

《论语》的读法和解释
《论语》的读法和解释

《论语》的读法和解释
《论语》读法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却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口袋里有了几个闲钱,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我却从未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激情,只是在我经常或偶尔路过的那家书店逡巡一番,相逢或相违全凭缘份.所以,我读《论语》和我读《红楼梦》一样,全然是一种缘份.我喜欢《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至于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念头是想也不敢想的.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生不逢时、栖栖惶惶若丧家之犬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我不喜欢后来成为倮虫之精、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凡是成了精的东西我都不喜欢,如被称为鳞虫之精、贵为皇家图腾的龙,就从未讨过我喜欢.我也不喜欢《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眼里作为圣之时者的孔子,套用他的话说,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讲改革开放,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否则,不要说“先富起来”,恐怕吃饭都要成问题.先是读到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令我耳目一新,原来还有信奉蒋记三民主义的孔子.后来又读到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令我茅塞顿开,原来还有以“心理情感本体”为指归、不妨称为“情圣”的孔子.由此可见,在现代,有一百个读者就允许有一百个孔子,再也不怕有人给你戴上厚诬圣人的帽子.于是,不惜断章取义、哪怕穿凿附会,大胆以一介现代俗子的眼光,重读《论语》.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

学而第一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同孔子碌碌奔波的春秋时代一样,在一个价值参照系统急剧变化的当代,读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其中哪怕仅包涵了点滴关涉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学问,便会情不自禁的反复咀嚼,这一份阅读的喜悦实在不是公共汽车车身广告上的“喜悦”——一种美国洋参丸的牌子所能相提并论的.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现代社会中,人的流动性远甚于杜甫的时代,见到自家的亲戚、朋友、乡邻、同学,“少小离家老大还”,应该是快乐大于惆怅的.夫若见到一位发迹了的亲戚、朋友、乡邻、同学,自遥远的大洋彼岸前来探视尚未发迹的故旧,则更应该是快乐大于惆怅了.
常言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一个演员面对着空无一人的剧场,一丝不苟地独自唱、做、念、打,不带丝毫怨天尤人的情绪,确实称得上是真君子了.穷则独善己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君子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很稀缺了.孔子自己也承认: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
由这一节,我们也可读出三种对立关系:自我和认知的对立,所以有认知一点一点扩大的快乐;自我和他人的对立,所以有交往关系扩大的快乐;明白自我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对话即使是可能的,至少也会有隔膜的时候,有时甚至是很深的隔膜,所以在交往受阻时就能做到无怨无艾,即无愠了.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了室家之累,如何敢冒犯老板,轻易丢了饭碗呢,更不用说是公开否定市场经济秩序的合法性了.“君子务本”,这个“本”就是张爱玲所说的“人生安稳的一面”.养家糊口,“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要养家糊口,要为全家筑一个巢,要为子女筹学费,要为自己买一份保险,甚至野心勃勃地想买一辆富康车以壮行色,是需要硬通货的;而要赚得足够的硬通货,光有巧言令色,没有一点真才实料是行不通的.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可以断言,数以千万计的股民们希望上市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们学会孔门弟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为了公司的业绩增长,为了回报股民的投资热忱,绞尽脑汁了没有?每隔半年,理应向股民交待一次的公司财务状况报告数字中的水分挤干了没有?理应即时地、不折不扣地向股民披露的事关公司资产重组、重大投资项目和巨额债务、债权诉讼等信息,及时向股民们通报了没有?公司董事和经理们花了股民的钱,出国考察迎来的真经或在MBA课程上学来的秘技,身体躬行了没有?更可以断言,数以千万计的股民们的希望必 然付之东流,人性使然耳.
又每日三省吾身,非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可,这点与舍勒的观点相通.舍勒认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具有“自我意识”.这是因为人除了能把世界看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外,还能够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心理经验看作自己的认识对象.而正是这种“自我意识”使人超越了欲望冲动和由环境刺激引起的激动,克服各种情绪变化,从而获得了“意志”.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并且紧接着有更大破坏的战国时代要来,但他的学问适用于安稳的时代,要求当权者“敬事”——如韦伯所说的“以政治为志业”;政府开支要小,但要“爱人”——高薪养廉的钱不可少;在政府出资办工程而又无自由劳动力可雇的时代,“民”以役代税是正常的,但以不违农时为度. 因为做了官,参与政治,一般的伦理学标准便不够用了,需要梳理对“民”的关系,可见“民”恰恰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不能与“人”相混淆了.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一个孔门反复追思的理想中的上古时代,人们聚族而居,低头抬头见到的都是一家人,做“人”尚且很吃力,要讲“孝”,要讲“弟”,要“谨小慎微”,要“博爱”,要亲近“仁人君子”,至于学历、文凭倒在其次.而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现代,出了三口之家,遇见的都是异姓人,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更成了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何况大学本科文凭、计算机操作和英语会话能力一个都不能少,做“现代人”的苦恼又怎一个“仁”字了得?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

全部展开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最先应分开读,先读朱注,再读何、刘两家。其次应合读,每一章同时兼读 何、朱、刘三书,分别比较,自然精义显露。

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著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读深读,仍该如此读,把每一章各别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会通合求。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横梗著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题目在胸中,认为不值得如此细碎去理会。子贡说:「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颜渊、子贡都是孔门高第弟子,但他们也只一件件,一项项,逐一在孔子处听受。现在我们不敢希望自己如颜渊,也不敢希望自己是子贡。我们读论语,也只一章一章地读,能读一章懂一章之义理,已很不差了。即使我们读两章懂一章,读十章懂一章,也已不差。全部论语五百章,我们真懂得五十章,已尽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朱子注论语,在卷首序说中,引有史记与何氏语,最后复引程子语四条。日 前有数位同学手持我著新解来,求我题字。我多录程子此四条语中一条: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此条之前一条为: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最后一条为: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程子四条中以上引三条为更重要。

诸位莫问自己所研究者为何?皆应一读论语,懂得「吃紧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马君读书不多,却能提出甚多问题[光案:指「圣人是否可学而致?」,「依论语中所讲,似乎孔子论语是一种理想主义。」,「依孔子讲法,似乎无人能达到理想之顶颠。」。],所提出者正是属於「吃紧为人」方面。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人」。此则并非一项理论,成不成系统,合不合逻辑,或仅是一种知识。一部论语,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如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若诸位要做君子,论语便会教你一番上达之道,但并非在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但亦未讲到人性善恶等,亦未讲天是一个什麼等,种种大理论。此后如孟荀乃至如宋明理学家,皆爱讲此等大理论,但皆敬佩孔子,认为不可及。其实孔子只是「吃紧为人」。诸位若能从此道路去读论语,所得必会不同。

下学人人可能,只要下学,便已在上达路上了。「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定要学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学,自然日有进步,此即人生大道。

当知我们每一人之脾气、感情与性格,乃是与我们最亲近者。如知识、学问等,则比较和我们要远些。「吃紧为人」,便要懂得从和我们亲近处下手,莫要只注意在疏远处。


现在再进一步说。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扣紧在人事上,因此读论语,也并不能专注意「仁」字、「礼」字等许多字眼。换言之,论语中凡牵涉到具体人和事的,都有义理寓乎其间,都是孔子思想之著精神处。要懂得如此平铺用心,逐章逐句去读论语之全部,才见孔子思想也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只是其线索、条理、系统、组织与西方哲学有不同。

….. 一般人总爱说「儒家思想」或「孔子哲学」,当然论语是关於此方面一部最重要的书。但我常感到中国思想,其从入之途及其表达方法,总与西方的有不同。西方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总见其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他们提出一问题,关於其所用之名辞与观念,必先有一番明确的界说。他们讨论此问题,千回百折,必有一项明确的结论。读中国书便不然。即如论语,颇不见孔子有提出问题,反复思辨,而获得结论的痕迹。若我们依著研究西方哲学的心习来向论语中寻求,往往会失望。

现在再进一步说。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扣紧在人事上,因此读论语,也并不能专注意「仁」字、「礼」字等许多字眼。换言之,论语中凡牵涉到具体人和事的,都有义理寓乎其间,都是孔子思想之著精神处。要懂得如此平铺用心,逐章逐句去读论语之全部,才见孔子思想也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只是其线索、条理、系统、组织与西方哲学有不同。

注论语讲求义理,特别重要者必先讲求论语原文之「本义」,亦即其「原始义」。如讲「仁」字,应看在论语中此字及有关此字之各句应如何讲法。有了本义,才始有「引申义」及「发挥义」;此皆属於后人之新义,而非孔子之本义。如「性」字,孔子并不曾讲「性善」,我们不能把孟子说法来讲孔子,当然更不能把朱子说法来讲孔子。孟子、朱子固是推本孔子而加以引申发挥,但孔子本人并未说及到此。此处应有一限断,这是我写此书[光案:指「论语新解」。]最用心之处。我只解本义,不及引申、发挥义。读者或可不赞成我此意见,但孔子本义确然是如此。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