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城池的描写,最好是燕国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24:06
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城池的描写,最好是燕国的.

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城池的描写,最好是燕国的.
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城池的描写,最好是燕国的.

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城池的描写,最好是燕国的.
据《天府广记.形势》记载:“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杨文敏谓西接太行,东临碣石,钜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势拔地以峥嵘,气摩空而(山则,山力).又云: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桂文襄云:形势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盖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扼尤著.会 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成万古帝王之都”.
  新石器时期,这里属幽陵,也称幽都或幽州,为北京地区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早名称.传说禹分冀州东北曰幽州.《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黄帝部族在幽州建立北京地区最早的都邑,称幽都,也叫聚、聚落.
  夏商时期,这里是北京地区自然形成的古燕国.近些年,琉璃河董家林、黄土坡一带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存,充分证明夏商时期的部落或方国正是此地.(商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西周时期,武王灭商封召公于燕.燕召公为燕国的开国封君(其本人并未前往就封),而由其长子就燕于治理封国之事.于是,燕国日渐强大,成为西周北方重要的诸侯国,其都城就设立在今琉璃河镇董家林古城.后来燕国兼并了“蓟”(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将都城迁到了“蓟”.(西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战,燕国不断发展强大并成为“七雄之一”,而琉璃河一带为燕国中都属地.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良乡在燕为中都”.又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良乡燕为中都县”.战国中期燕昭王(公元前311 ––前279 年)在易水旁营建武阳城为燕下都,也是陪都.中都一般是对都城而言,这里所说的“中都”,就是燕国的中都县,即琉璃河一带,都城在毗邻琉璃河的窦店“土城”.(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
从西周初年周武王伐灭殷商、封立燕国(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贲率军攻并辽东俘虏燕王喜,我国周朝北方最大的诸候方国––燕国,在周的北土已巍然屹立了八百余年.
战国七雄中燕国起初最为弱小,多次差点被灭国.但它靠着险要的地形,以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顽强地生存不来,并获得了发展与壮大.她北御山戎,驱逐东胡:南抗齐、晋,辽东五郡的辽阔土地(相当于今河北小中部、北部及北京、天津全境与辽宁省大部).
  燕国先后五座都城有三座都在今日北京的地域内,即初都、中都、上都.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的考古学家发现并发掘了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的周初燕都古城和黄土坡燕国墓地以后,人们才确认这座古城就是燕国的初都.春秋战国时期的燕中都,就是西汉的良乡县城.这座古城,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和考古学家的田野发掘证实,她应当就是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西的“窦店古城”燕国的上都,就是自商至汉魏以降的蓟城.她的具体位置,大约在明清北京内城的西南边沿和北京外城的西北部.初都与上都,就是我们首都北京的前身.
  谈到中都和上都,顺便还要谈谈下都.《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
  燕下都在今易县城东南,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燕下都的营建年代,据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保定郡治》记载,“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此说较为可信,对燕下都文化遗存的考察,与此记载也基本相符.燕下都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多年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燕下都的详细调查和勘探,基本搞清了它的布局.故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城.
东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东城周长18.5公里,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当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三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西城区是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
燕下都遗址经过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仅1964年到1978年对东城墓葬区的发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致、很珍贵的.在老姆台东出土的青铜立凤蟠龙纹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为考古文物所罕见.由此也可推测出宫殿规模之宏伟宽大.1965年,在武阳台附近发掘了一个丛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铁制兵器,如剑、矛、戟以及铁盔、铁甲散片占绝大多数.经过对其中剑、矛、戟等7种、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为纯铁或钢制品,3件为经过柔化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生铁制品.这说明,在战国晚期,我国就能制造高碳钢,并懂得了淬火技术.燕下都淬火钢剑的发现,比《汉书》记载的王褒上汉宣帝书中的“清火淬其锋”的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从燕下都的地理形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因而,延续时间很长.燕昭王在这里筑黄金台招纳贤者,燕国很快强盛起来,大败齐国.燕国即将被强秦灭亡之际,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就是在这里策划的.如今游人至此,览千古遗址,看易水东流,遥想当年燕太子丹为荆轲饯行的壮烈情景,不禁使人生发起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感叹.
  秦朝时期,秦王政21 年(公元前226 年),秦国军队打败各诸侯国,攻占燕都蓟城,统一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随后,废除分封制而建立郡县制,将统一后的国家分为三十六郡.在燕国域内设置广阳郡,此时的琉璃河一带归良乡所辖,隶属中央.(秦疆域图)
  西汉建立政权以后,实行郡、国并行制,郡与国以下均设县.汉代初期在旧燕、赵、齐、楚地区,封立子弟为诸侯王,封区称王国,县为列侯封区者称侯国.当时,琉璃河南北地区设有三个县(国),即良乡、广阳、西乡.良乡县县城在今窦店西一里的“土城”.广阳县县城在广阳城,即今长阳镇广阳城村.西乡县县城就是现在的长沟“土城”.广阳县初属燕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改属燕郡.元狩六年(公元前117 年)复属燕国.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 年)又改属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 年)仍属广阳国.王莽篡汉时,曾改良乡为广阳.建武十三年(公元37 年)并属上谷郡.(西汉时期形势图)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 年)改涿郡置范阳郡,所属良乡统领琉璃河.魏文帝黄初中期,将广阳郡改为燕郡,隶属幽州,统领广阳、昌平等十县.魏明帝六年下令:“改诸侯王皆以郡为国”,于是又改燕郡为燕国,并把叔父曹宇封为燕王.(三国时期形势图)
  西晋与十六国时期,范阳国设立涿,管辖良乡等八县.晋武帝泰始元年封其弟司马机为燕王.燕国设立蓟,管辖广阳等十县.十六国时期,各国混战,蓟城的政治形势变化无常,有时属范阳郡,有时又属燕郡.直到南北朝时期,幽州置蓟,统领燕、范阳等三郡.燕郡统领广阳、良乡等四县.(西晋时期形势图)
  隋唐以后,古燕之地,随着各代统治王朝的不断更替,行政区划也不断变换.如辽代,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 年)将良乡隶属南京道幽都府.开泰元年(公元1012 年)改属南京道析津府.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 年),金人攻破燕京,将燕京改为燕山府路.金代贞元元年(公元153 年)由会宁(今哈尔滨东南)迁都,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于是,把燕地改称中都,并且定为国都,治中都城,统领良乡等九县.(隋时期地形图 大业八年612年)
元、明、清时期,古燕之地又多次改动.明代初期,建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废元大都路总管府,改置北平府.1402年,朱棣夺取帝位,改北平为北京.1420年,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清朝继明朝之后,迁都北京,也称京师.良乡及所属琉璃河一带,属燕京路大兴府、京师顺天府和顺天府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