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余秋雨文章+赏析各两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11:42:40
求余秋雨文章+赏析各两篇

求余秋雨文章+赏析各两篇
求余秋雨文章+赏析
各两篇

求余秋雨文章+赏析各两篇
仅供参考吧.
原作者:muguazi88
读余秋雨之《道士塔》
也许是学历史的,面对着历史,总是希望自己的脸上布满沧桑;与别人谈话时,也总是希望自己谈吐中总是有一些历史的悲凉感;写文章时,总希望自己的文笔中掺杂着历史的痕迹.也许是自己的学识不够,面对着历史,总是做出无奈的举动,或是不知所云的浩叹.每每这时,我总会想起历史上那些文人学者们在游览某一胜地时所写的文字,也许这些文字总能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叹抑或是历史的同情吧.因此当我看到《文化苦旅》这本书时,最初的感觉也许就是对历史感的渴望,才使我拿起这本书细细读一遍吧.
历史的感觉也许在中外旅游胜地都可以找到,但在中国我相信这种感觉是随处都可以触摸到的,在你不自觉间,你就发现了历史,也许是一块砖头,也许是一个瓦当,也许是一片山水,山水景观中充满着人文气息,人文景观里又带有山水的情调,也许这就是中国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最好的文字都带有一点山水和人文混合的气味吧.当作者进行文化的苦旅时,体验的也许就是作者面对着人文与山水时所触发的历史情怀.因为只有在这时,学者文人们才能把心底的历史情怀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如同早晨喷薄而出的太阳.因此当我读余秋雨的文字时,我所想的不是作者的文笔如何,而是他那面对景观时所触发的历史情怀,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中国那雄浑深厚而又不失精致典雅的传统文化.可能这也是我读余秋雨文字的最大动因吧.
记得在游司马台长城时,面对着修缮一新的长城和破败不堪的长城时,内心的感觉是如此不同,历史似乎只有在苍凉中才能体会到历史的真实,而不是人为的修缮所能取代的.因此当作者到了敦煌时,来到莫高窟面前,面对着八十年代的敦煌,带着一丝原始味道的探索,作者首先注意到的是那已经坍塌或是破败的道士塔,作者因此感到的是历史中的道士在敦煌这蛮荒之地过的并不富裕的生活,也许精神上是幸福的吧.当作者的眼神触碰到“王圆箓”时,时间似乎已经停止,只是再次揭开了中华民族的伤疤,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我好恨!”是啊,民族的精血被人吸走,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如同夕阳中的晚霞,虽然绚丽,然而那已是生命脉搏的最后一次跳动.
时间似乎在倒流,作者的思绪回溯到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占大多数的农民目光呆滞,畏畏缩缩;官老爷们似乎只能在花天酒地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至于大多数的文人们,似乎也在“之乎者也”的咿呀声中虚度光阴,虽然这时已有了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呐喊.可是这个民族似乎依旧在沉迷,因此,当在敦煌民族的宝藏被发现时,唐风宋韵似乎只是过眼烟云,此时依然是冷漠沉迷.“所发现的宝藏也许只是琉璃厂上的文物吧,何必操心呢?”也许人们在这样想.然而欧美的艺术家们却不这样想,“去中国搬运宝藏吧!”因此敦煌宝藏流落到异国他乡,假如宝藏有知的话,也定在落泪!作者不禁愤怒了,也许在这只能把愤怒化为无声的呐喊吧!
时间回到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当外国专家说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中国的敦煌专家们并没有回应.能有什么回应呢?面对这民族的伤口,血虽然止住,然而从伤口流出的液体,虽然晶莹,可那毕竟是中华民族屈辱的见证啊!
作者面对道士塔,而我似乎是在面对着历史,有此感觉,满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