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歌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08:41:30
诗中歌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诗中歌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诗中歌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诗中歌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首先,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出现在黄河流域,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之所以在黄河流域出现如此多的文明,是因为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较长江流域优越,那时黄河附近有犀牛,象等动物,竹子等亚热带植物说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就象现在的江南一带,而当时的江南气候不仅比现在热,地理环境也不如黄河流域.他没有面积大的平原,大部分是丘陵,不利于古人类的生存.
  其次,第一个统一各部落的部落首领是黄河流域的黄帝,之后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也是黄河流域的禹.
  再次,中国以后历代皇帝选国都看重的都是黄河流域富饶肥沃的土地,在那时,黄河流域并不像现在这样需要经常修筑防御大堤.所以黄河流域在中国大部分历史进程中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有很多经济发明创造及思想体系都是来源于黄河流域.黄河孕育了像李白这样的浪漫的诗仙,杜甫那样伟大的诗圣.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使中华民族就像中游黄河水一样性情奔放,出现一次又一次壮烈的农民起义;像黄河水一样无私奉献,出现无数像雷锋一样的好战士;像下游黄河水一样温柔,出现了世界都为之敬佩的儒家思想.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国末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改道,东晋、南宋时汉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并在宋时超过北方,但这时黄河已经确立自己母亲河的地位.统治者依就把统治的重心放在北方.这就使得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条与中华民族紧密相依的河流.
  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久长.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域,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世人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廷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
  炎帝和黄帝皆出自于黄河流域,而我们又都称之为炎黄子孙:
  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约91.5万km2.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区内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盐碱湖众多.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等.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黄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堑式构造盆地,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是晋陕两省的富庶地区.
  横亘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对于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冬季来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气流,均有巨大的障碍作用.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行山,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本区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深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的气候都有影响.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洪、涝、旱、碱灾害严重.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蒙山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间,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海洋,西居内陆高原,东西高差显著,流域内气候变化极为明显.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角度看,流域东南部基本属湿润气候,中部属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干旱气候.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严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暧湿的海洋气团进入流域境内,蒙古高压渐往北移,冷暧气团相遇,多集中降水.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3701亿m3,只占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折合降水深为465mm(包括内流区).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杭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mm.降水年内分配得不均匀,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为7月,占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为12月,占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高山低于平原.多年平均温,上游为1~8℃,中游为8~14℃,下游为12~1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大部分地区在20~29℃之间,洛阳市极端最高气温达44.3℃.1月份为最低,绝大部分地区都在0℃以下,青海玛多极端最低气温达―48.1℃.气温日较差大部分地区为10~15℃.
  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兰州以上地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9.6%,年径流量达323亿m3,占全河的55.6%,是黄河来水最为丰富的地区.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流域面积虽然增加16.3万km2,占全河的12.5%,但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燥,河道蒸发渗漏损失较大,河川径流量不但没有增大,反而减少了10亿m3.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14.8%,来水72.5亿m3,占全河的12.5%.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25.4%,来水113.3亿m3,占全河的19.5%.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面积仅占全河面积的5.5%,但来水60.8% 亿m3,占全国河水量的10.5%,是又一产流较多的地区.花园路至河口区间面积占全河面积的3%,来水量为21亿m3,占全河水量的3.6%.黄河干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非汛期约占40%.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兰州站,1946年汛期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陕县站193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 “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诗中歌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黄河颂》一文中为什么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黄河颂》中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请举例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含义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仿造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以 长城 开头, 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黄河颂》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有什么依据?别回答一大段,我们书都写不下, 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有什么历史依据? 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在《黄河颂》一文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你能举出一些在黄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的发源怎么理解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发源”的解释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有什么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