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艺术类论文 > 教育资讯

艺术论文:浅析南昌瓷板肖像画出现的原因[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4:18:15 艺术类论文
艺术论文:浅析南昌瓷板肖像画出现的原因[1]
艺术论文:浅析南昌瓷板肖像画出现的原因[1]艺术类论文
【找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南昌瓷板肖像画,大家都知道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但是为什么产生于这个时代,而不是更早,或是更晚一些呢?却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作者长期关注这个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现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认识到南昌瓷板肖像画的出现,既有瓷画内在发展规律的因素,又有受外来技艺刺激的因素,两种因素结合导致的结果。因此,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的产物。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受浅绛彩的影响

  浅绛彩盛行于清代同治、光绪时期,衰落于民国初期。此间官窑时烧时停直至解散,官窑中许多优秀画匠流落民间,靠绘瓷糊口。精美的官窑瓷画图案不能绘,为了谋生,逼着这些文化素质比较高,对中国绘画史比较熟悉的人想出路,于是他们将文人画——浅绛彩移植到瓷器上来,一时间引起文人的共鸣,不少没有功名出路的文人,也纷纷进入浅绛彩瓷绘行业中来。浅绛彩是对清末粉彩的否定,又是对釉上彩发展的探索,为瓷板肖像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把图案从琢器、圆器上移植到瓷板上

  浅绛彩画比较多地绘在瓷板上,开始自觉地以瓷板当作画纸来使用。景德镇传统瓷画一般是绘在琢器或圆器上,这种绘画方法要经过长期训练才可以从事的工作,一般文人很难胜任这样的绘画工作,只有将瓷绘改在瓷板上进行,才能使一般文人很快适应瓷绘工作。邓碧珊是清末秀才,由于没有科举考试机会了,于是进入景德镇谋生,从事瓷版画工作。如图1所示,从今天他遗留的传世作品来看,几乎都是瓷板画。浅绛彩瓷板画的出现,为瓷板肖像画创造了基本条件。

   2、把粉彩由厚变薄,有些颜料直接画在瓷釉上

  浅绛彩瓷画的特点是薄,改变了当时粉彩厚而表现力差的特点。粉彩除枣红色、黑色以外,其他颜料几乎都涂在玻璃白上。具体方法是在瓷釉上先用黑色把图案框架勾画出来,然后在框架内该上枣红色的地方直接涂色,其他地方则一概涂玻璃白,然后再在玻璃白上使用颜料上色。在清末粉彩图案常常突出釉面,厚厚的,根本没有层次感,与纸上画有很大距离。浅绛彩是用黑色勾绘大致框架,然后用赭、绿、蓝等色皴染,即有打玻璃白作底的粉彩画法,又有部分创新,把颜料直接皴在瓷釉上。将颜料直接画在瓷釉上,在传统粉彩画法上是没有的,这个尝试为瓷板肖像画颜料的运用奠定了方法基础。

   3、将文人画直接绘制在瓷板上

  浅绛彩瓷板画不光使文人能够进入到瓷绘之中工作,也使更多的题材进入瓷画之中。如图2所示,给人总体感觉,浅淡而朦胧。浅绛山水瓷板画:近景立体清晰,粉彩似有似无;远景隐隐约约,欲露未露。浅绛瓷板画的出现,改变了陶瓷美术的纯粹工艺装饰性质,而把瓷板画当作纯粹美术品来绘制、赠送和收藏。浅绛彩瓷板画为瓷画发展,打开了上升空间,让更多的人想到:瓷板画可以绘制一切纸绢上能够绘制的画。

   二、受摄影技术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瓷板肖像画受西画影响而出现,这个观点其实是依据不足的。因为当时南昌的瓷画工匠都处在社会底层,很难见到西方油画作品,当然也就谈不上受其影响,而真正直接受影响的是照相摄影技术。

   1、受照相技术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开始传入我国,首先在香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而南昌作为内地中等城市,相对大城市来说,接受新鲜事物要晚一些,消费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还只是拍黑白照片,而且半寸、一寸照片拍得比较多。但是人们能够从黑白照片上,根据明暗关系,感觉人物面貌的立体感来。照相技术的传入能够把人的肖像完整留下来,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照片比较小,不能够有效放大,直至二十世纪初,放大一张照片的价格贵得惊人,只有王公贵族、大贾商人才能够享用,一般人是难以问津的。

  然而,画家能够用黑色颜料的浓淡来代替拍摄技术的明暗关系,以达到表现立体感效果。于是与照片差不多同时传入中国的是炭精檫笔画,而且还能够按相片的比例将画放大,效果几乎与照片一致。

   2、受炭精檫笔画的影响

  中国老百姓有对去世老人绘肖像画以示纪念的传统,传统肖像画一般不使用颜色浓淡表现,而是采用线条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因此,人物面部立体感不如照片直观,也不像西方油画那么写实。但是,要绘制一张中国传统肖像画难度却很大,没有几十年的绘画功力很难达到像样的水平。

  炭精肖像画以小照片为对象,将照片分解为一个个小方块,然后将方块中的内容,按照比例移植到纸上。运用这种方法,以黑色炭精为颜料,能够将黑白照片自由地放大而不走样。既使没有多少美术功底的人,只要认真勾画,也可以将相片中的肖像放大到纸上去,做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因此炭精肖像画取代中国传统肖像画在大城市中风靡一时,直至解放前夕,不少地区仍有炭精肖像画的存在。艺术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