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理学论文 > 教育资讯

理科论文:人口生态生产:人地作用机制下“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视角[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22:34:59 理学论文
理科论文:人口生态生产:人地作用机制下“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视角[1]
理科论文:人口生态生产:人地作用机制下“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视角[1]理学论文
【找论文网 - 理学论文】
0 引言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处滇西北,此地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三山(梅里雪山、白马雪山、玉龙雪山)并立,自然地貌绝妙、生物多样性世界罕见、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其申遗的成功无疑会给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但由于其所处的横断山区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相撞击而成,高山峡谷纵横;加之又地处中国地形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无论地质环境还是生态环境都极其脆弱。同时,此区域所处中国四大贫困区之一的青藏高寒区边缘,贫困面大,属典型的边疆(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资源价值,是建立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基础上的,一旦破坏其价值将消失殆尽。鉴于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区的深刻教训,在对“三江并流”区进行开发的前期便应把保护提上首要议程,分析其人地作用机制,探索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
原生态的地理环境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只有人类进入其中进行活动,相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才有了地理环境的优劣之分。除了地理环境自身的演化,人类活动是影响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之一。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极大的影响,但同时人类活动通过人地作用机制也极大地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演化:由“平衡到失衡”或由“失衡到优化”。“三江并流”区人地关系特殊,其人地作用机制更为显著。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其特定的人地作用机制入手,从人口生态生产的角度来探索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保护。

    1 问题的产生——非理性的人类活动

三江并流区特殊的自然因素及其组合状况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强烈的侵蚀营力、坡面物质潜在不稳定性和自然侵蚀常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非理性的人类活动更降低了坡面对侵蚀的抵抗能力,在原来已经很强烈的自然侵蚀基础上更增加了侵蚀程度,常导致严重的侵蚀性山地灾害。自然因素导致的灾害是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人文因素则加剧了其演化,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人文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
  1. 1 对“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人类活动类型
影响三江并流区的人口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当地人口即当地居民,第二类是从事旅游开发的人口;第三类是进行旅游活动的人口即游客。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在目前状况下,当地居民的主导需要层次是较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从事旅游开发的人口和游客的主导需要层次是较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因此其主导需要层次的不同决定了这3类人口所从事的人类活动是不相同的。
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为满足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而被迫进行传统的生产活动。“三江并流”区生存条件的脆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总共11个县中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NP较低,贫困人口较多。人民生活贫困,为生存迫使当地居民加大开垦坡耕地、扩大牲畜养殖数,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地表覆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性质;加之三江并流区是典型的山区,多数县财政是林业财政,为维持财政开支而砍伐林木。这些前工业社会式的生产方式积累缓慢使得第一产业生产率低,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旅游开发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无序、过度的旅游开发活动。世界遗产代表了人类及自然界的最高价值,这必然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江并流区旅游资源有着极高的旅游综合价值,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屈指可数。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开发商抓住当地政府引资开发心切的心理,忽视或不顾整体规划,当地的某些决策人员为以旅游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急功近利,缺乏远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无序及过度的旅游开发,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的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大大损坏了旅游地的形象。
游客为满足较高层次的旅游需要而进行旅游活动。随着“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两大世界级旅游品牌的推出,三江并流区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作为外来人口的游客所从事的异质性旅游活动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当地居民为了生存而从事的生产活动、旅游开发人口进行的旅游开发活动和游客从事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就其活动的本身和目的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和客观的,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如果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进行的,其活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1. 2 非理性的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
(1)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为生存而从事传统的生产活动威胁“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居民为生存而从事传统的生产活动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破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