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公共管理论文 > 教育资讯

谈高校图书馆开架书库图书藏匿现象[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1:18:05 公共管理论文
谈高校图书馆开架书库图书藏匿现象[1]
谈高校图书馆开架书库图书藏匿现象[1]公共管理论文
【毕业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摘 要】文章就开架书库中读者藏匿图书的现象,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这种现象发生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开架书库;读者工作
      去年年底,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在一年的工作中,有一项丢失率的调查。按照进书量的百分比,在西院分馆外借流通处抽查了当年进馆的数百册图书,抽查结果有100多册书不知所在。于是发动本部门所有馆员入库查找,短时间内即找出读者以各种形式藏匿的图书数百册。我们将这些图书归类查看,并对此现象作了分析:
  一、读者在书库中藏匿图书的形式
  藏匿图书是开架书库中的一种常见的个别现象。书库中除了书即是书架,藏匿图书的地方无外乎书与书架之中较“僻静”之处:
  错位插书:读者将需要藏匿的图书插入利用率较低的图书架位。有的将书脊向里插,便于回头查找。若非仔细巡架,不易查出。
  夹心藏书:读者将小开本的薄书藏匿于利用率较低的大开本厚书中。有的干脆将大厚本的精装硬壳取下塞入几本薄书插入架中,根本无法发现。
  夹层藏书:此见于木制的双面书架。读者将书藏在两排图书的中间,完全看不到。我馆曾有一位读者用此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藏匿了114册图书。
  架顶藏书:书架的高度一般在1.95~2.20米,书架的顶部是视线不及之处,清洁卫生也不作要求。读者将图书平放于书架的顶部,很难发现。
  架底藏书:木制书架的底部空间较低、较宽,是一个视觉死角,读者将书藏匿于此,不易查觉。
  他库藏书:外借流通部通常是数个书库设置一个总出入口,读者为“保险”起见,特意将要藏匿的书藏在读者量少的书库里。
  二、读者藏匿的图书范围
  我们发现,读者所藏匿的图书无论是专业结构还是出版时间都有着一定的共性:
  基础热门图书:如、机、高等数学辅导等。
  考级、考证类图书:如四六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证、律师证、建筑师证、考研等考试热门图书。
  专业书: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专业性极强、种数和复本有限、外面又很难买到的图书。
  新书:所藏匿的图书多为一两年内的新书。据统计,我馆当年新书在馆率不足20%,3~5年内的图书在馆率不足50%。
  三、读者藏匿图书的原因
  爱、爱读书是件好事,藏匿图书却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它对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的准确率有较大,使在馆的书、目不对账,对其他读者利用馆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学长期偏重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学生的思想教育偏重强调态度、政治立场,往往流行于大而空的口号,而没有落实的日常行为举止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加之思想工作淡化,致使部分读者道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严重。
  我国纸张价格一涨再涨,致使书刊的价格逐年递增,极大地影响了多数读者的购买力;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不富裕的地区,其购买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对图书馆的依赖很强。
  近年来出版界出版的书刊数量猛增,大量的出版物可谓良莠并存,真正高质量的书刊却不多,尤其是学术性强的资料缺乏,读者不易买到自己所需的专业用书。
  图书馆经费不足,使得新书入藏量迅速滑坡,种数和复本量得不到保证,常常只能满足部分读者的借阅需求,许多读者想看的书经常不在馆。偶尔有一时间需要的书都集中在架上,而图书馆规定的借阅数量有限,不可能一次都借回去。为了随时能借到这些好书,只有采用藏匿的办法积攒一些。
  窗口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是普遍存在的。某些馆员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不熟悉馆藏,不能向读者推荐相关图书资料、介绍检索方法,不具备提供深层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图书馆对外服务的各项功能不仅完善,如预约服务功能。,大多数图书馆的预约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手续繁琐,甚至有些图书馆规定此项服务为有偿服务。我馆引进的ILASS系统具有网上预约服务功能,但因此项功能不健全,不能让读者自己在网上操作,而必须经专人登记办理。

  四、预防读者藏匿图书的对策
  (一)加强图书馆的内部管理
  培养人才,充实一线窗口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服务质量的高低,应千方百计提高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实现一流的服务。这就需要:
  1.领导在思想上要重视。不宜将刚进馆 (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0页)毫无图书馆工作经验的新同志放在窗口服务岗位来应付读者。对新馆员必须进行必要的图书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业务培训。如让他们先到采编部门图书分类法、编目和目录知识,到数字化部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的使用等,经考察达到窗口服务标准再上岗。应将一些热爱图书馆读者工作、又学有所长的专业人员充实一线,增强对读者导读咨询、图书宣传推荐、检索指导工作的力度。
  2.业公共管理论文